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外長會議在東京結束,聯合聲明一句話都沒廢話,直接點名中國,不許動東海,不許碰南海。
就在7月1日,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外長會議在東京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毫不掩飾地將矛頭指向中國,聲明中“不準改變東海現狀”和“不準改變南海現狀”的措辭,表面上是維護“航行自由”,實則另有算盤。
前者是為日本在釣魚島爭端中的非法主張背書,試圖將個別國家的訴求包裝成“地區共識”;后者則是要求中國在自家門口“自我克制”,不得建設、不得巡航,甚至不惜重提那份早已失效的2016年“南海仲裁案”,企圖用一紙空文捆住中國的手腳。
不過這個看似步調一致的“反華合唱團”,實則各打各的算盤,美國的目標直截了當:牽制中國發展,維持其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感,順便推銷軍火。日本則緊盯釣魚島和東海的油氣資源,希望借盟友之力撈取實際利益,澳大利亞在關鍵礦產領域有自己的小算盤,試圖增加話語權。而印度,口頭上的強硬與實際行動的遲緩形成了鮮明對比,指望它在南海動真格,恐怕不太現實。
更有意思的是聲明剛出,美軍“華盛頓”號航母打擊群就高調穿過巴士海峽進入南海,隨行的還有EP-3電子偵察機和P-8A反潛巡邏機。
這支艦隊既不靠近島礁也不進入敏感海域,只是在國際水道上巡航一圈,其目的并非為了開戰,而是為了宣示一種“我們能來”的軍事存在感。
英國的表現也頗具戲劇性,同樣在7月1日,那艘在南海周邊徘徊許久的“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最終并未按計劃穿越臺灣海峽,而是在解放軍的監視下,調頭南下前往澳大利亞進行“維修”。
在這場多方角力中,表現最積極的莫過于菲律賓,馬科斯政府上臺后,對外積極拉攏域外勢力介入南海和臺海問題,對內則打壓政治異己,就在6月30日,遠在波羅的海的立陶宛竟也派防長跑到馬尼拉,與菲律賓簽署防務合作協議,毫不避諱地將中國視為“敵對鄰國”。
面對菲律賓變本加厲、已超出海洋爭端范疇的動作,中國也開始祭出更直接的反制措施,7月1日,中方宣布將極力推動《海洋區域法》的菲律賓參議員托倫蒂羅列入制裁名單,禁止其入境。
這一舉動雖具象征意義,卻是一個清晰的警告:如果菲方一意孤行,后續的反制可能才剛剛開始,冷戰式的劇本和“小圈子”聯盟的戲碼還在上演,但誰能掌握區域發展的節奏,誰能提供實實在在的利益,誰才能真正贏得未來。
如今看來掌握這些要素的,顯然不在“四邊機制”的那張桌子上,南海的未來,究竟是和平、友誼與合作之海,還是會被某些國家的圖謀攪動起沖突的波瀾,答案正日漸清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