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峽網消息,美國官員正在為特朗普制定訪華計劃,他或將率數十名CEO組成的代表團于今年晚些時候訪華。這一消息引發廣泛關注,而背后美國經濟的困境,尤其是高達36萬億的美債問題,更是焦點中的焦點。
美國國債規模已突破36萬億美元,這一數字猶如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令美國經濟搖搖欲墜。全球最大資管公司貝萊德發布警告,美國國債規模激增,正威脅其金融市場特殊地位,或削弱投資者對美元及長期美債的信心,推動全球資本外流。無黨派分析人士預測,特朗普政府推動的新法案,可能在未來十年新增5萬億美元國債負擔,美國政府債務已進入“危險處境”。
特朗普(資料圖)
近年來,中國持續減持美債。持倉從1.32萬億腰斬至7570億美元,創16年最低。中國作為美債的重要持有國,這一舉動加劇了美國的焦慮。若中國繼續減持,美債收益率可能大幅攀升,進一步沖擊美國本就脆弱的財政體系。美國政府在債務重壓下,早已不堪重負。每天光是支付國債利息,就得掏出巨額資金,財政狀況捉襟見肘。
面對如此嚴峻的債務危機,特朗普政府急于尋求解決之道。而此時,改善與中國的關系,似乎成了特朗普眼中的“救命稻草”。
從特朗普此次訪華計劃的陣容來看,可謂豪華至極。據透露,代表團成員包括特斯拉CEO馬斯克、黑石CEO施瓦茨曼、英偉達CEO黃仁勛、亞馬遜CEO賈西等數十名商業巨鱷 。這樣的安排,不難看出特朗普的意圖。此前,在5月份特朗普曾帶領30多位商業巨鱷訪問中東,與海灣國家達成逾2萬億美元的交易 。這次他試圖復制中東之行的模式,期望借助商界領袖的力量,與中國達成大額商業訂單,緩解美國經濟壓力。
特朗普(資料圖)
另外,美國在貿易領域一直妄圖通過施壓迫使中國就范,“以壓促談”,但結果卻是中國靈活反制,讓美國自食惡果。如今特朗普轉變策略,帶領商界領袖訪華,是認識到合作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表明美國之前的對華貿易策略已然失敗。
還有明年美國將迎來中期選舉,特朗普當前支持率并不樂觀。改善對華關系,若能取得成果,將有助于提升他在國內選民中的支持率,向選民展示其在外交和經濟事務上的能力。
不過,特朗普的訪華計劃要取得成果,并非易事。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在與美國的交往中,始終堅守底線和原則。在經貿合作上,中國秉持開放態度,但絕不容許美國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來滿足自身需求。此前,美國在貿易問題上頻繁出爾反爾,加征關稅、實施制裁等,嚴重破壞了中美之間的互信。如今,雖然特朗普釋放出積極訪華信號,但要重建信任,還需美國拿出實際行動。
在稀土問題上,中國擁有重要話語權。中國控制著美國78%的稀土進口,4月實施出口管制后,美國軍工產業受到沖擊,F-35戰機產線告急,雷神導彈工廠瀕臨停產。澳大利亞智庫評估,美國重建稀土鏈需5年,但庫存僅撐18個月 。這表明中國在關鍵資源領域的舉措,對美國有著實質性影響。若美國期望在稀土等關鍵領域獲得中國支持,就必須在對華政策上做出積極改變。
特朗普(資料圖)
而且,中美之間的關稅休戰期僅剩不到10天(7月9日截止) ,這是一個關鍵時間節點。若在此期間,雙方不能妥善解決分歧,125%關稅將自動生效,這無疑會給本就脆弱的中美經貿關系雪上加霜,也將對特朗普的訪華計劃產生負面影響。美國中西部農場主一直是特朗普的重要支持力量,關稅問題若處理不當,可能動搖這部分選民的支持。
再者,特朗普的信譽問題也為其訪華成果增添了不確定性。他曾在就職前承諾“百日內訪華”,結果貿易戰升級,承諾并未兌現。此次一邊放風訪華,一邊卻批準對中國造船業的新301調查,這種言行不一的做法,難免讓中國及國際社會對其誠意產生懷疑。
總體而言,36萬億美債的壓力,讓美國經濟陷入困境,特朗普試圖通過訪華來緩解危機。但最終能否取得實質性成果,不僅取決于特朗普的誠意和行動,更在于美國能否真正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摒棄霸權思維,以平等、互利的態度與中國展開對話與合作。而中國在這場博弈中,憑借自身的經濟實力、戰略資源優勢以及堅定的原則立場,擁有足夠的底氣應對美國的各種舉動,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推動中美關系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如今,全世界都在關注著特朗普訪華計劃的進展,以及中美關系將何去何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