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牌的經典綜藝,《奔跑吧》雖說經歷了幾度消沉,但在今年卻又重新回歸頂流,就連鄧超創辦的《五哈》都被它甩在了身后。
然而在最近的一期節目中,它卻因為一個藝人被罵上風口浪尖,不僅招來了全網粉絲的聲討,就連新加坡等外國媒體,都對其點名批評。
它們到底干了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
一場游戲變事故
在《奔跑吧》最新一期的游戲環節中,節目嘉賓郭艾倫在過程中用手抓住周深的脖子,將他拉拽著拖行了一段距離。
從畫面來看,這個動作顯然帶有一定的沖撞和力量,周深臉上和脖子出現了明顯的紅痕,甚至有明顯擦傷。
可節目組不僅沒有對這些畫面進行處理,反而在正片中多角度播放,并在剪輯中反復渲染這一場面,形成一種“看點”。
這種做法很快引發觀眾不滿,粉絲認為節目組不僅忽略了藝人的身體安全,還利用他的傷痛來吸引話題熱度,毫無底線。
有網友指出,在節目花絮中,周深面部原本清晰可見的紅痕疑似被后期處理過,疑為刻意掩蓋傷情。
更令人不解的是,面對洶涌的爭議聲浪,節目組并未主動回應,而是悄悄刪除了一些引起爭議的花絮內容,卻保留了正片中完整的拖拽畫面。
事情進一步發酵后,不僅國內網友討論熱烈,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媒體也對此事件進行報道,用上了“粗暴玩游戲”“粉絲憤怒抗議”等表述。
但其實這件事并非浙江衛視第一次出現這種問題。
2019年,藝人高以翔在浙江衛視錄制《追我吧》時突然猝死,引發了極大的震動。
這檔節目本身設計就存在高強度體力要求,而錄制時間又是在深夜。
高以翔在倒地前多次表示身體不適,但現場并未引起足夠重視。最終錯過黃金救治時機,年僅35歲的他不幸去世。
更令人寒心的是,當時有觀眾爆料,節目組在事發后不僅救援遲緩,還忙于安撫觀眾情緒,甚至警告他們不要在網上發聲,稱“你們簽了合同,我們都能找到你”。
這種冷漠態度讓網友憤怒,直指節目組缺乏人性化關懷。
本以為這件事能讓他們重視起對藝人的安全問題,可之前的事情還沒過去多久,就又出了周深這么一檔子事。
競技類環節的安全風險依然被忽視,藝人的身體情況似乎并不是節目考慮的重點。
每一次受傷或者爭議,事后往往是輿論發酵、粉絲抗議、節目沉默,問題循環往復。
藝人敢不敢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風波中,周深本人并未公開表達不滿,反而通過社交平臺安撫粉絲情緒,表示自己并無大礙,呼吁大家理性看待。
這種做法雖然平息了一部分輿論,但也讓人看到藝人在綜藝錄制中處于怎樣的被動位置。
對藝人來說,參加熱門綜藝是一種曝光機會,也意味著資源與回報,但與此同時,他們往往沒有足夠的話語權。
節目設置、流程安排、安全保障,這些基本條件往往由節目組全權掌控。
即便在過程中發生不合理的事情,多數藝人也選擇忍耐,以免被認為“難搞”或“不配合”。
周深的做法其實可以理解: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娛樂圈,保持好與平臺和節目的關系,是維系長遠發展的關鍵。
他作為一名以實力出圈的歌手,參加熱門綜藝既是業務拓展,也是曝光需求。
他越不愿意制造沖突,就越容易被節目組當作“好說話”的對象對待。這種不對等的合作關系,讓藝人承受了過多本不該由他們承擔的風險。
不可否認,綜藝節目需要沖突和看點來吸引觀眾。
但問題在于,節目組在設計游戲環節和剪輯內容時,是否真正考慮過參與者的身體素質差異?是否為每位藝人提供了足夠的保護措施?
郭艾倫是專業籃球運動員,身體素質和力量遠超周深,讓他們兩個人進行對抗,甚至還要反復放大這些場面加以包裝,實在有些不合時宜。
更離譜的是,在面對公眾質疑時,節目組既不不回應也不反思,反而一味控制輿論,只會引發更大反彈。
作為一家擁有豐富制作經驗的節目組,《奔跑吧》理應具備更高的職業標準,而不是在出事后才被動處理。
如今節目競爭激烈,觀眾口味不斷變化,節目組越來越追求刺激、沖突和新奇內容,可藝人從來不是節目的玩具,更不是他們爭奪流量的道具。
觀眾希望看到的是創新內容和真誠互動,而非通過消費藝人痛苦換取熱度。
長此以往,節目失去的可就不單單是失去觀眾的信任了。
信息來源:
綜藝《奔跑吧》
新晚報《周深錄制綜藝節目被郭艾倫強行拖拽十來秒,耳朵充血腫脹,面部擦傷明顯!本人發文回應》
杭州日報《歌手周深回應錄制綜藝節目遭嘉賓拖拽:游戲難免會有些磕磕碰碰,請大家放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