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福利,歡迎留言互動,7月11日前,平臺隨機從留言中選取1位讀者獲贈本期推薦好書!
《貨幣之手》
【比】約翰·范·奧弗特維德(Johan Van Overtveldt)【比】斯汀·羅切(Stijn Rocher) 著
何平 譯
湛廬文化/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
內容簡介
深度解析中央銀行與全球經濟大博弈
比利時財政部前部長重磅力作
透視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八大危害
本書聚焦中央銀行在當代經濟中的角色與影響,探究其政策對全球經濟的塑造作用。
全書圍繞中央銀行展開深入探討,從歷史與現實的多個維度,全面分析其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與影響。書中重點聚焦 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期間,中央銀行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規貨幣政策,如量化寬松、負利率政策等。詳細剖析這些政策的實施背景、具體措施,以及在穩定金融市場、刺激經濟增長方面的成效與不足。同時,深入探討了非常規貨幣政策帶來的諸多意外負面后果,涵蓋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面,包括債務積累、貧富差距加劇、金融市場不穩定等問題。此外,還對央行長期以來以 2% 通脹率為目標的政策框架進行深刻反思,指出其在當前經濟環境下的過時性和局限性,并提出應將金融穩定納入政策框架的建議。
本書為理解中央銀行政策提供了全面視角,梳理了經濟金融歷史事件與理論發展,對政策制定者、學者和學生深入研究央行貨幣政策有重要參考意義,也適合關注經濟金融動態的普通讀者,幫助他們了解全球經濟現象背后的央行決策邏輯。
作者簡介
約翰·范·奧弗特韋德
(Johan Van Overtveldt)
比利時財政部前部長,歐洲議會預算委員會主席,整個歐盟金融和貨幣事務的“掌舵人”。專注于中央銀行政策的學者型官員,擁有豐富的經濟管理經驗,深刻理解現行的貨幣金融體系的現狀與缺陷,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核心本質,并提出有建設性的改革建議。
擁有安特衛普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學位以及魯汶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長期擔任哈瑟爾特大學的兼職宏觀經濟學教授,曾任比利時權威商業雜志Trends主編,還親自管理過企業,有10年以上的銀行、制造業、建筑業和服裝業管理經驗。理解普通人的擔憂和恐懼,懂得如何與大眾溝通,能將自己作為政治家的技能、作為經濟學家的經驗以及作為記者的輕松筆觸結合起來,穿透復雜的真實世界,用普通人聽得懂的語言去解釋大眾關心的財經問題,出版過多本財經暢銷書。
斯汀·羅切(Stijn Rocher)
比利時弗蘭德財政部長政策顧問、安特衛普大學博士。
譯者簡介
何平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清華大學全球貿易與產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區塊鏈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第一財經》財經早餐欄目的特約評論員、美國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全球化與貨幣政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顧問。
推薦序
當“看不見的手”遇上“魔法師”
張曉晶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當漫畫家斯坦·李(Stan Lee)在《蜘蛛俠》中借男主角的叔叔之口說出這句箴言時,他或許未曾想到,這將成為對現代央行決策者們最合適的注腳。翻開這本書,我們普通人得以窺見那些執掌貨幣權杖者的神秘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央行決策者們如同中世紀的煉金術士一樣,運用“無中生有”的魔法,不僅在日常中呼風喚雨,還在危機時期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
真正的現代央行一般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葉的英格蘭銀行,距今已有2個多世紀了。現代央行的出現是市場經濟演進過程中的一個必然。早在14―15世紀,金融市場較為發達的意大利城邦就開始不斷出現銀行業危機,于是,威尼斯在1587年創立了里亞托廣場銀行,這是一家特許私人銀行,但扮演的是央行角色,包括履行“最后貸款人”職責。大約在17世紀末,阿姆斯特丹銀行、瑞典銀行以及英格蘭銀行都逐步承擔起現代央行的主要職能,而英格蘭銀行則成為現代央行的樣板。如果說市場是亞當·斯密所謂的“看不見的手”,那么央行(乃至更大范圍的政府)就是一只“看得見的手”。現代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需要這兩只手的協調配合。《貨幣之手》這本書大約也因之而得名。
本書的可讀性很強,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政治家,一位真正的“局內人”,作者將很多親身經歷融入敘事當中,這不僅使內容引人入勝,還增強了相關論點的說服力。本書可圈可點之處頗多,就我而言,至少有三個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央行之手的神秘力量
央行的神秘性來源于很多方面。盡管作者沒有給出明確排序,但排名最靠前的顯然是其偉大力量。正如作者所指出的,“當央行行長的‘手’無處不在、無人不知時,魔法就產生了”。央行行長作為魔法師,其偉大力量不僅是能讓宏觀經濟隨著貨幣政策的指揮棒起舞,更重要的是,在危機時期,他們還讓央行充當起救世主(最后貸款人)角色。
緊隨其后的是央行業務的專業性。1981年,美國經濟學家卡爾·布朗訥(KarlBrunner)曾經總結說:“(央行的)神秘感源于一種普遍的印象,即央行業務是一門深奧的藝術,只有精英才能接觸并玩轉這門藝術,對其業務進行適當操作。”而早在兩年前的1979年,法國年鑒學派代表人物、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Braudel)就以極具穿透力的觀察揭開了資本主義經濟“神秘”的面紗。在他看來,整個經濟生活可以以市場為中心分為三個層次:處在最下層的是所謂的物質生活或物質文明,它是指以近距離的物物交換和勞務交換為特征的自給自足經濟;中間層的是以自由競爭、公平交換為特征的市場經濟;處在最上層的是以貨幣、信貸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經濟。他進一步強調,處在最上層的資本主義經濟不僅復雜性高,而且還是不透明的,充滿著“不規矩的勾當”,包括進入壁壘高、競爭不充分、存在操縱行為等特點。應該說,布羅代爾所強調的“不透明”與前述所謂央行的“神秘性”如出一轍。
此外,央行政策表述的模糊性(或故弄玄虛)也為其神秘性加了碼。大多數央行行長的語言技巧都超出了知情的外行所能理解的范圍,這進一步強化了他們被賦予神秘之感的凡人形象。他們傾向于以“除專家之外任何人都無法理解”的方式來進行表述,這絕非偶然。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有一段極其嚴肅的表述:“如果您自認為聽懂了我說的話,那您肯定誤解了我的意思。”
神秘的央行魔法師真的這樣全知全能嗎?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考希克·巴蘇(Kaushik Basu)曾寫道:“有件事,專家知道,但外行不知道,那就是專家實際知道的比外行以為他們知道的要少。”相比于外界,央行行長在關鍵時刻要顯得信心滿滿。
“孔子的教誨”與央行的信用根基
學界對于貨幣的本質盡管有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數人傾向于認為,貨幣的本質在于信用。尤瓦爾·諾亞·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簡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中指出:“信任正是所有貨幣形式最基本的原料;貨幣是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統。”
央行核心工作是圍繞貨幣展開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強大的央行與強大的貨幣是同一回事。這樣一來,無論對于貨幣還是對于央行而言,信用(以及與之相關的信任)就是頭等大事了。本書作者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強調要遵循“孔子的教誨”。他引用白芝浩和桑頓的觀點說道:“銀行體系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建立在人與人之間前所未有的信任之上。當這種信任因為一些隱蔽的原因而大大減弱時,一個小小的事故就可能使銀行系統受到極大的傷害,而一個大事故則有可能使它幾近毀滅。”
這讓人想起公元前5世紀時中國大思想家孔子關于治理國家的教誨。在他看來,政府必須具備三件東西:食物、武器和信任。如果迫不得已,這三件東西無法同時具備,那么政府應該先放棄武器,然后放棄食物,信任則需要守護到底【該觀點出自《論語·顏淵》篇。原文為: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因為一旦沒有了民眾的信任,就失掉了民心,那這個政府就沒有立足之地了。央行更是如此:其魔法建立在人們信任的基礎之上,失去了信任,魔法也就消失了。
央行貨幣政策的“綜合征”警示
誠如作者所說,大緩和(Great Moderation)時代以來,我們對央行的貨幣政策越發依賴,特別是金融系統,其對央行支持的依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過,萬事皆有代價。本書的第5章把央行貨幣政策濫用可能引發的諸多“綜合征”做了深入剖析和預警。作者給這些綜合征起了一些很抓人眼球的名字,如布奇·卡西迪綜合征、邁克爾·杰克遜綜合征、大衛·科波菲爾綜合征、僵尸綜合征、樹懶綜合征等等。
這里簡單列舉幾例來說明這些奇怪的綜合征名稱的由來。比如,布奇·卡西迪綜合征。卡西迪一生行竊,并創建了臭名昭著的“野蠻惡棍”團伙。卡西迪的“野蠻惡棍”形象和推崇非常規政策的現代央行行長之間有一個相似之處:都以市場和經濟的整體利益為行動的出發點。只不過,央行行長在不斷地從未來和鄰國竊取,而且其規模比“野蠻惡棍”所能做到的要大得多。再比如,邁克爾·杰克遜綜合征。這里強調的是央行政策導致全球債務大幅攀升,而債務成癮則成為世界經濟模式的一個基本特征。“央行行長非常規貨幣政策的邏輯是,將信貸塞進每個人的喉嚨,無論他們是否需要”。其與杰克遜的關聯性在于后者一生的揮霍無度和債臺高筑。而所謂的大衛·科波菲爾綜合征,指的是央行放水對居民財富造成的侵蝕。央行行長就像神奇的魔術師大衛一樣,也擅長讓東西憑空消失。
《貨幣之手》的內容非常豐富,遠不止我上面提到的這些。在我看來,這本書旨在進行類似于馬克斯·韋伯(maxweber)所謂的“祛魅”過程,即揭開央行(以及貨幣政策)的“神秘”面紗,還原其真面目。但顯然,這個目的并不容易實現。畢竟,一些故事、隱喻以及吸引眼球的名詞,可能讓人印象深刻,但這離深刻理解央行及其行為的復雜性還有距離。我更愿意將這本書當作一本入門指南,一方面,其可以激起讀者對央行以及貨幣政策運行甚至整個金融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破關于央行的種種神話(當然也包括一些“壞話”)。一個走下神壇的央行或許能夠促進金融向善,更好地服務于我們這個社會。
(本文經授權整理自湛廬文化/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圖書《貨幣之手》推薦序)
贈書名單公布
感謝讀者朋友的熱情參與,,請于7月11日前在本文留言區回復收件人+地址+聯系方式,過期視為自動放棄,留言不會公開請放心,贈書將陸續寄出,請耐心等待喲!
亮恒
了解更多書籍,可關注
編輯丨王晗
責編丨蘭銀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