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長河——中國漫畫的百年敘事
文/張蓓
宣紙上的墨痕從晚清《點石齋畫報》的市井速寫中漫出,蜿蜒成一條流動百年的長河。三毛在舊上海的弄堂里赤腳奔跑,鞋底沾著戰火與霓虹的碎屑,千年后的少年在手機屏幕前凝視《一人之下》的炁體源流,指尖劃過青藍色的數字光暈。中國漫畫的河床里,沉淀的不僅是水墨與鋼筆的交替暈染,更有一代代人對世界的凝視與重構。
這條漫畫的長河從不拒絕支流的匯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漫畫的浪潮裹挾著太平洋的風,將《圣斗士星矢》的黃金鎧甲沖上海岸。街角租書屋的鐵皮柜里,《龍珠》的龜派氣功與《機器貓》的時光抽屜,曾讓無數少年在方格紙頁間窺見異世界的天光。有人擔憂這是文化水土的流失,卻未見高橋留美子的妖狐幻影,正悄然化入《子不語》的芙蓉鎮煙雨,鳥山明的分鏡節奏,早已在《鏢人》的西域狂沙中淬煉成更凌厲的筆鋒。那些舶來的敘事語法,最終成了東方美學的嫁接枝,如同古絲綢之路上,胡旋舞的旋轉催生了敦煌飛天的飄帶,日式懸疑的骨架裹上《長安十二時辰》的唐風三彩,美式超級英雄的外殼下,跳動著《一人之下》里炁脈周天的東方經絡。
這種文化的交融,早在張樂平筆下就埋下了伏筆。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三毛流浪記》,墨色線條已暗藏西式分鏡的骨骼。三毛奔跑時的連續動作分解,讓宣紙上的留白成了時光的縫隙。彼時的漫畫家或許未曾想到,半個世紀后,這種混血美學會在《黑血》中裂變成更復雜的形態——油畫質感的末世都市里,教堂的尖頂與青銅饕餮的紋樣共生,但丁《神曲》的隱喻與《山海經》的異獸在同一個畫格中對視。日本漫畫帶來的不僅是視覺革命,更是一種敘事可能性的啟蒙:原來神話可以嫁接科幻,歷史能夠解構成寓言,而這一切,最終都在中國漫畫家的筆下,化作了本土精神的容器。
可總有人站在河岸高處,對著流淌的河水皺眉。可能是因為對漫畫有誤解,在一代代父母中傳染著對漫畫的偏見。當“80后”父母從孩子枕下翻出漫畫單行本,仿佛忘記自己年少時也曾用課本遮掩《七龍珠》的卷邊。偏見是長在代際裂縫里的青苔,將漫畫打上“玩物喪志”的固定標簽,卻看不見《三毛流浪記》的留白處藏著半部民國教育史,讀不出《黑血》的末世寓言里沸騰著科技倫理的詰問。那些被斥為“方格廢紙”的圖卷,分明在用另一種語法書寫文明——當《如果歷史是一群喵》的肉墊踩過安史之亂的烽煙,當《本草孤虛錄》的玄幻秘境中生長出《本草綱目》的草木精魂,漫畫早已悄然架起一座比教科書更輕盈的文化津梁。
這種誤解,恰似百年前士大夫對白話小說的鄙夷。他們只見《水滸傳》是“誨盜之書”,卻不知其中藏著宋元市井的呼吸;今人只見漫畫是“幼稚圖畫”,卻不懂《長歌行》里對初唐服飾紋樣的考據,比某些歷史劇更敬畏時光。夏達筆下的永寧公主策馬掠過長安城坊,披帛翻飛間,波斯紋的金線、吐蕃氈帽的瓔珞、唐式襦裙的褶裥,皆在分鏡中纖毫畢現。更有趣的是,當父母們沉迷短視頻里的“五分鐘讀名著”,卻苛責孩子從《鏢人》中了解隋唐俠客的生存法則——殊不知,漫畫早已不是他們記憶中的“小人書”,那些分鏡間的留白,恰恰為年輕的小讀者們預留了思辨的空間。
河水的咆哮聲在新時代變得愈發清亮。《霧山五行》將水墨的“五色觀”潑向動畫銀幕,金木水火土在幀幅間流轉,重構了宋代青綠山水的時空秩序。林魂導演筆下的火行燃燒時,墨色在高溫中蒸騰汽化,仿佛徐渭大寫意中的癲狂筆觸被賦予了動態生命。而《刺客伍六七》的剪刀掠過廣式早茶的熱氣,在港式奶茶般的市井幽默里,熬煮出俠客文化的存在主義湯底。當主人公阿七對著鏡子自問“我是誰”時,那份困惑與古龍筆下浪子的孤獨一脈相承,卻又多了Z世代對身份流動性的戲謔解構。
這些作品不再跪拜他鄉的神龕,而是以墨為劍,劈開屬于自己的蒼穹。《天官賜福》中飛天逐月的場景,藻井紋樣在數字筆觸下復活,敦煌的砂礫與賽博朋克的光斑正在完成一場跨越千年的共舞。更驚人的是《刺客伍六七》在國際平臺的走紅——西方觀眾或許不懂“以氣馭剪”的道家思想,卻能看懂阿七為保護小島居民縱身躍起時,衣袂翻卷間那份屬于東方俠客的浪漫。這種文化輸出不再需要熊貓與功夫的符號堆砌,而是以最當代的漫畫語言,將《莊子》里“庖丁解牛”的哲學思辨,化作少年熱血的故事內核。
而那些擔憂漫畫侵蝕正統教育的批評者,或許該看看《墨飛正傳》如何將《墨經》中的光學原理畫成武俠對決的招式,或者《山海戮》怎樣在妖獸圖譜中埋入上古地理的密碼。當一群初中生因為《如果歷史是一群喵》翻開了《資治通鑒》,當博物館將《千里江山圖》的展覽與同名漫畫聯動策展,我們終于明白:漫畫不是知識的敵人,而是擺渡的舟楫。它載著年輕人在嚴肅與戲謔、古老與潮流的激流中穿梭,最終抵達的,或許正是對文明更深切的熱愛。
父母們若能細看,定會發覺:孩子們捧讀的哪里是“無用閑書”?《子不語》中少女小語與古宅精魂的對話,暗合《聊齋》對萬物有靈的敬畏;《鏢人》里西域刀客的生死道義,分明流淌著司馬遷《游俠列傳》的血脈。那些飛舞在格子間的墨痕,正在將《清明上河圖》的敘事基因注入現代分鏡的血管,讓莊周夢蝶的寓言鉆進賽博格機械義眼的虹膜。當“00后”讀者為《霧山五行》的水墨打斗屏息時,他們呼吸的早已不是單純的娛樂空氣,而是五千年文明在新時代的供氧。
或許未來的某天,當這條墨色長河匯入更廣闊的海域,人們會看見——那些曾被視作“小兒科”的方格紙頁,終將在時代的天幕上連綴成星圖。每一代人都用自己時代的語言重述文明,而漫畫,正是Z世代刻在賽博洞窟里的當代壁畫。它不崇高也不卑微,只是誠實地記錄著:我們如何以稚拙的筆觸,在古老文明的巖層上,刻下屬于這個時代的圖騰。
作者簡介:張蓓,重慶市新聞媒體作協會員、重慶市十佳讀書人、重慶市首屆閱讀推廣大使、蘇州電臺讀書節目特邀專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