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擁有先進的衛星,誰就掌控了信息權。中國衛星正在改變戰爭規則,不光精度高,還能自主決策。
衛星是太空中的“眼睛”,也是重構戰場信息權、壓縮殺傷鏈周期的核心樞紐,以往這個領域是由美國牢牢掌控的,現在不一樣了。
以吉林一號為例,它用一百多顆衛星構建起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網絡。核心技術是離軸四反光學系統,利用全反射式結構消除色差,配合推掃成像技術,可以實現600公里軌道上0.5米分辨率的成像精度。
這還不是終點,到今年年底,吉林一號預計會有300顆衛星組網,精度會進一步提高。美國的航母走到哪,它都能精準掌握其動向。不光是航母這樣大的移動物體,連美國的戰機,吉林一號也能實時捕捉飛行動態。
去年8月份,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里,B-21驗證機與F-22戰斗機起飛,其動態就被吉林一號掌握,還截取了F-22的飛行過程影像。雷達隱身也沒什么了不起的,吉林一號可以直接用眼睛看,讓其無所遁形。
近兩年,我國的四維高景衛星則代表了成像技術的另一維度突破。今年2月份,我國發射了四維高景一號系列衛星的03和04星。它用“磁懸浮雙超技術”,將大口徑光學相機懸浮于衛星平臺之上,可實時抵消極其微小的振動。
這個衛星還有一個獨創技術,即夾角監測系統,它能在相機與平臺姿態基準間建立亞角秒級的精度控制,即便地面沒有控制站,它的圖像定位誤差也小于5米,是商業衛星的世界頂尖水平
這個衛星可以實現曲線軌跡成像,最牛的還是它的立體測繪,一次過境中同步獲取地形高程、紋理信息及動態目標軌跡,精度為1米,多次測量,在大數據分析后,可為導彈路徑規劃提供厘米級高程模型。
這個功能有什么用?
導彈要想打得準,必須要認識路。傳統制導方式要求導彈能實時接收和發送電磁波,進行對外聯絡,現在高級一點的導彈,為了增加精度和抗干擾能力,會增加一個圖像制導,就好比一個人到了陌生的地方,不認識路,掏出地圖,然后確定自己要朝那個方向走才能到達目的地,整個過程不需要問路。
因為沒有和其他人交流,所以街上的噪音不論多么大,都不影響這個人拿著地圖通過比對找到目的地,所以抗干擾能力極強。
這個地圖是要提前測繪出來的,然后放在口袋里。之前最早的圖像制導用的圖是一維的,也叫地形匹配,通過地面高度這一個緯度來對比,精度就不怎么好,誤差在100米左右。
后來發展出了景象匹配制導,這是二維的了,和地圖很像,精度進一步提高,可以達到幾十米。再接著就是射頻匹配制導,可以理解為手上拿的是個三維地圖,這樣對比就更加精準,在復雜區域用起來精度更高。三維加一個時間維度,就是四維,畢竟建筑也好,還是人流、車輛、農田、大樹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目標也是時刻在動。
最具革命性的是四維高景衛星搭載的處理器,具備80億參數級分析能力,能自主識別導彈尾焰、機場跑道這些特征明顯的目標。直接在太空進行計算,算好后把分析結果傳送到地面,不需要像以前那樣,需要把拍攝的圖像和視頻一一傳到地面,再由地面的計算機進行分析。
當然,還有更厲害的。在AI的加持下,衛星也可以自己擬定導彈打擊方案,怎樣規避對方防空體系、敵我識別、目標真假的判斷,敵人會如何反擊、怎么防御等等,它都能做。
簡單理解一下,就是衛星不再是眼睛那么簡單,它還長了腦子,它自己就可以分析所觀察到的一切。比如它拍攝到了軍艦尾流,可以建立數據庫,把它當成軍艦的“特定指紋”,這些在戰時很重要。有了它,導彈飛到敵方軍艦上空,它向左拐彎時后面的浪花就暴露出了它的型號,可以專門找價值高的打。
中國讓衛星長出腦子,由此構建出“10分鐘殺傷鏈”,衛星在5分鐘內更新戰場全景圖像, AI技術在2分鐘內給出打擊方案,直接引導附近的導彈升空。這種反應是極快的,緊急時刻可以構建起一個自我反擊、自我決策的戰場指揮中樞。
當美軍的地面決策機構得到偵察衛星回傳圖像,然后演算、制定打擊方案時,中國衛星群已在太空中完成目標鎖定、方案生成和武器引導的全流程工作了,我們這邊只需按下開火按鈕。
未來的戰爭就是這樣,突出一個“快”字,露頭就秒,哪來那么多反應時間?這在海戰、空戰、核反擊中相當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