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7月4日電 特寫:烏云壓境處,有群追雷的人
新華社記者田宇、趙紫羽、方亞東
7月4日,廣東湛江雷州,雷雨。
早晨6時,晨光熹微,柔軟的云像連綿起伏的雪山,公雞嘹亮的啼鳴顯得這里的清晨更加靜謐。
在武漢大學雷電防護與接地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位于雷州市楊家鎮的野外雷電試驗基地,團隊師生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監測屏上的大氣預警平臺數據曲線和雷達回波圖,盤算著遠處的烏云能否帶來雷電。
“一個半小時后有雷云經過!”基地負責人王建國教授呼喊著通知大家。大家迅速洗漱、抹去睡意,奔向自己駐守的試驗艙,檢查儀器運轉情況。
這是一群追雷的人。
當他們在大自然環境中監測到雷云當頂時,就會開啟各種發射、控制和測量設備,具備發射條件時發射專用引雷火箭,實現雷暴云對地定點放電。
雷擊事故,關乎國計民生和系統安全。引雷試驗,幫助人類更好認識雷電,與之“和平共處”。
目前,基地已建成面向不同行業的架空輸電線路、配電線路、光伏、風電、不同電壓等級變電站、國防裝備等場景的雷擊試驗平臺。
7時許,雷云越來越近。“開機!迅速就位!”副研究員李泉新帶著即將讀研的學生朱巍趕到一公里外的遠方艙,開機測量引雷時的電磁聲光數據。
烏云壓境,雨勢突然變大,在雨中狂奔的所有人已經抵達自己的崗位。
發射艙里,數據監測平臺曲線飆升,所有人屏息凝神。“1500(伏/米)、2000(伏/米)、2500(伏/米)……各小組注意!大氣電場已達發射值,準備發射!”負責火箭發射的博士后曹金鑫通過對講機發出指令。
“5、4、3、2、1,發射!”
只聽一聲長長的“嗖——”,火箭騰空,兩三秒后一道閃電在空中劃出,緊跟著響亮的雷聲轟隆傳來。
成功!
惶惶天雷,以“箭”引之。
“閃電劈在我眼前,暗黑的天空瞬間亮如白晝。”第一次來基地的朱巍回想起這一場景,眼神中也閃過一道光。
歡呼、尖叫、掌聲淹沒發射艙,但幾秒后又是緊張專注。發射還要繼續。
“雷電劈下來的時候,看到示波記錄儀上的波形,就像閃電的心跳。”研二學生王志鵬浪漫地形容這一時刻。
六發火箭升空,全部引雷成功!團隊今年駐扎基地已近兩個月,這次是繼6月30日首次成功后再度告捷。
“單次發射最佳窗口只有幾秒鐘,其間要緊盯大氣電場的波形陡度是否夠快、峰值是否夠強,還要結合頭頂雷云、降雨情況綜合判斷發射時機。雷電路徑發展很隨機,很難有百分百的成功率。”回憶剛剛按下發射鍵,曹金鑫依舊手心冒汗。
如雷州之名,這里是強雷區,一年中超過90天是雷暴日。周蜜教授說:“引雷的時間窗口很短,雷云當頂的時間不足半小時。”
為了這半小時,隊員們始終保持設備待命開機,每天調試、檢查、等待,這樣的日子要持續兩三個月,大部分時間都要忍受沒有雷的寂寞。
每個人曬得黝黑的皮膚,是團隊并肩作戰過的證明。
“我們的學生都是以非常高的分數考進來的,要對得起他們,創造好的研究和學習條件。”王建國說。
學生們說,當他們提出新想法時,平時云淡風輕的王老師“還會激動得站起來”。
“2022年基地創建之初,大家很忐忑,選址在這里能不能引到雷?開荒、除草、架設設備,每顆螺絲都是我們師生親手擰上去的。”周蜜手指著遠方的設備群,細數每一年的變化。
“我們想等這個基地成立10年、20年的時候,出一本回憶錄,記錄下當年這個系統是誰建的,那根線是誰接的……”
腳下泥濘的土地不語,卻記得每個人的腳印。
團隊近年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運用在電力、能源、鐵路、國防、通信等相關行業和領域。“以前總覺得‘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之類的話離自己太過遙遠,來到這里后,真的感覺到自己在為祖國的事業作貢獻。”研二學生周芳甲說。
怕等不到雷,也怕等到了沒測到數據。同學們遇到困難時,曹金鑫是他們的貼心大哥,但他自己的焦慮只能埋在心里。“同學們付出了這么多,我也擔心不能測到有用的數據。”他喜歡拍攝星空來排解情緒。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寫道,只有雄心壯志才會點燃起火熱的心。
在這群追雷人的視野里,浩瀚夜空繁星璀璨,但星星又如此微小。在科學的天空里,他們的身影或許顯得渺小。但即便再微弱的光布滿夜空時,也能把夜空照亮。(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