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省統計局發布了2024年全省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情況。數據顯示,非私營單位的年平均工資為86199元,而私營單位的年平均工資是50625元。這兩個數字引發了眾多網友吐槽:“又被平均了”“為何我的工資達不到平均水平?”
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首先,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反映的是稅前工資,所以,會比個人實際到手的工資高一些。其次,這也與統計方法有關。計算一個地區或行業的平均工資,通常是一個地區或行業所有統計單位的工資總額除以相應統計單位的平均人數。統計部門曾指出,我國居民收入結構中,高收入群體比例較小,中低收入群體比例較大,這導致大多數個體的收入低于平均值。這也解釋了為何平均工資一發布,眾多網友會感到“被平均”。我也注意到,不僅在河南,北上廣等發達地區的民眾在平均工資公布時,也有類似的感受,覺得自己“拖了后腿”。
既然多數人達不到平均水平,為何還要進行統計呢? 國家統計局曾作出解釋,主要是因為在進行地區間、行業間工資差距比較時,不可能逐一比較個體數據,需要一個反映總體水平的指標。所以,平均工資指標主要用于宏觀政策研究,而不適合與個人工資直接對比。比如,今年5月河南提出,完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使其與經濟增長、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相適應。
平均工資還作為制定稅收起征點標準的參考,以及公民申請國家賠償時,法院依據當地平均工資水平制定賠付標準的重要依據。從這個角度看,平均工資在政策制定中其實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正向作用。(宋迎迎 鄭凱 戶文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