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1日,以色列駐滬總領事白樂濰召開緊急發(fā)布會,話鋒直指中國。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她竟然要求中國停購伊朗石油——這可是連特朗普都不敢公開提的狠話。
以色列咋敢說特朗普不敢說的話?咱們又該怎么回應這波外交施壓?
作者-彤
震撼開場
白樂濰這話一出。國際媒體炸了鍋,網友直呼"太離譜"。這位在外交圈摸爬滾打快20年的老手,這次算是把話說到極致了。
要知道,白樂濰不是啥無名小卒,從2004年進入以色列外交部開始,她干過的硬活兒可不少。
在科特迪瓦內戰(zhàn)后當副大使,幫以色列在非洲搞農業(yè)援助。后來在塞浦路斯、歐洲、美國硅谷都混過,攢了一堆經驗。2019到2022年,她在以色列外交部管反擴散事務,直接盯著伊朗核計劃。
2023年跑到上海當總領事,算是到了更大的舞臺,這人啥風格?直率,敢說。
平時在上海也沒閑著,跟大學、企業(yè)、其他國家領事跑來跑去,忙著推文化交流、科技合作。不過這次,她在記者會上直接把矛頭對準了中國,玩得有點大。
那天發(fā)布會,白樂濰直截了當拋了個重磅,她先提了6月13日到6月底的以伊沖突——以色列突襲伊朗的軍事和核設施,伊朗反擊,死了不少人,最后美國調停停火。
她說,伊朗核計劃還是個大隱患,中國是伊朗石油最大買家,有能力掐住伊朗的經濟命脈。
然后她直接點名:"中國要是停買伊朗石油,伊朗經濟就得崩,核計劃也得歇菜。"這要求夠狠,連特朗普都沒公開這么提過。
這么一來,就等于把中國正常的能源合作行為給政治化了,想用"責任感"綁架中國。這套路,確實夠嗆。
深度挖掘
說實話,以色列現在確實挺難的。
6月的以伊沖突是個導火索,以色列動手炸了伊朗的核設施和軍官,美國說伊朗核能力被打退一兩年,伊朗卻嘴硬說沒啥大損失。
停火后,伊朗還暫停了跟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核計劃變得更不透明。
以色列急了,怕伊朗憋著搞核武器,對自己威脅太大。哎,更要命的是,內塔尼亞胡還有官司纏身,國內政治分裂嚴重,聯合政府搖搖欲墜。
內政風波讓外交政策也變得激進。司法系統(tǒng)持續(xù)施壓,讓內塔尼亞胡的執(zhí)政穩(wěn)定性受到嚴重挑戰(zhàn),以色列國內黨派分裂嚴重,聯合政府也搖搖欲墜。
特朗普雖然在25日到28日多次為內塔尼亞胡辯護,要求撤銷指控,稱案件調查是"政治迫害",但這反而招致了以色列國內的反感。
在這種局勢下,以色列對外政策自然更趨激進,試圖通過對外強硬轉移國內焦點。
白樂濰的強硬喊話,在這種背景下就不難理解了。唉,打也打不贏,談也談不攏,搞得以色列像熱鍋上的螞蟻。
除了內政麻煩,軍事上也不順。胡塞武裝的導彈接連飛來,以軍稱攔截成功,但這事還是在以色列國內引發(fā)了巨大恐慌。
胡塞的背后是伊朗,這層關系令以色列更加警覺。而且美媒衛(wèi)星圖像顯示,伊朗福爾多核設施仍在施工,挖掘機正在現場作業(yè),意味著美以聯合空襲并未達到摧毀目標的效果。
策略對比
你知道嗎?特朗普其實也想讓中國少買伊朗油。
6月24日,特朗普曾在社交媒體發(fā)文,說中國"現在可以繼續(xù)購買伊朗的石油",還說希望中國也多買點美國的油。這是典型的"邀功+推銷"模式。
特朗普知道,霍爾木茲海峽沒有被封鎖,是美方促成的停火換來的成果,他也知道,中國會基于自身能源安全考慮采購伊朗原油,不可能因為一句話就轉向美國。所以他沒敢要求中國"不要買伊朗油"。
但白樂濰說了,這背后是以色列現在的真實處境。
美以聯合打擊沒能解決伊朗核問題,G7的外交壓力也被伊朗一口回絕。
6月30日,七國集團外長發(fā)表聯合聲明,支持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停火,并敦促重啟談判以達成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協議。聲明中還提到,"咱們重申伊朗絕不能擁有核武器,并敦促伊朗停止恢復其鈾濃縮活動"。
結果呢?伊朗外長阿拉格齊明確表示,不會在目前條件下重啟任何談判。
阿拉格齊在7月1日談到特朗普宣稱伊核談判本周會恢復的問題時表示,"我認為談判不會這么快就恢復"。他還強調想讓伊朗重新加入會談,首先要確定美國不會在談判期間再次把伊朗當成軍事襲擊的目標。
這就有意思了,憑啥以色列比美國還牛?白樂濰后面還跟彭博社說了句:"中國有能力改變伊朗的路子,但好像沒啥興趣。"這話聽著就有點激將的意思,想逼中國表態(tài)。
可問題是,中國壓根兒不吃這一套。
格局展望
老實說,白樂濰這招挺有意思。威脅不行就激將,外交上也算一招。不過她低估了中國。咱不是那種隨便被擠兌就上頭的主兒,國策這東西,不是誰喊兩句就能改的。
面對以方的施壓,中方既不激烈反擊,也不照單全收。中方在伊核問題上的立場始終一致:支持重啟伊核協議,反對單邊制裁,主張政治解決。
外交部發(fā)言人毛寧回應以色列喊話時表示:"中方希望實現持久有效的停火,推動中東回歸和平軌道。"關于伊核問題,她也強調:"應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解決。"
這句話分量極重,它回避了以色列的"施壓邏輯",重新把焦點拉回到"談判"與"和平路徑"。
中國很清楚,當前局勢下,任何一方的極限施壓,都會讓談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不選邊,不站隊,但堅持原則,這就是中國的態(tài)度。
說到底吧,白樂濰這招激將法,反而暴露了以色列的真實處境——打不贏就想找人背鍋,中國該買誰的油,不是誰喊一嗓子就能改的。
2021年,中國與伊朗簽訂了為期25年的全面合作協議,涵蓋能源、基建、金融多個領域。其中能源合作是核心內容,涉及的不是短期買賣,而是長期穩(wěn)定的戰(zhàn)略安排。
據路透社統(tǒng)計,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國已成為伊朗原油出口的最大市場,占比超過90%。中國需要能源,伊朗需要外匯,這是供需關系,不是立場問題。
更何況,能源是國家安全的一部分,中方不可能用他國的政治要求,犧牲自身能源安全。
結語
我覺得啊,這事兒挺能說明問題的。以色列急歸急,但想讓中國為他們火中取栗,門都沒有。這次外交風波,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以色列的戰(zhàn)略焦慮,更是大國博弈中原則與利益的較量。
中國的角色,不是裁判,不是粉絲,也不是"工具人"。合則用,不合則棄,外交之道,貴在分寸。以色列該明白,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不是對別人喊話,而是對自己負責。
你覺得呢?面對這種外交施壓,咱們是該硬剛還是太極推手?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