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份以后,豬價表現不俗,之前一度跌破14元/公斤大關,但現在轉眼已經重回15元/公斤了。
雖然說豬價上漲對養殖戶來說是好事,但是很多人也挺擔心,因為根據之前的分析,六七月份生豬出欄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而需求呢,也沒什么亮點可言,也就是說,生豬市場依然是一個供強而需弱的局面。
那么,豬價為啥卻漲了呢?
這就不得不令人深思。
沒有無緣無故的下跌,同樣也沒有無緣無故的上漲,雖然當前豬價持續拉漲,但我們認為,這種上漲的背后更多是來自于人為因素,而非市場自然因素。
換句話說,就是人為地將供應縮量了,造成了一種市場缺豬的假象。
我們都知道,前段時間官方引導各豬企降重出欄,為的就是給后續市場減輕壓力,從而加快豬周期正常運行。
所以在6月份的時候,生豬出欄有所增加,豬價持續走弱。
另一方面,對二次育肥也有一定管控,目的也是為了減輕生豬市場的供應扭曲,所以也變相增加了生豬出欄壓力。
直到豬價跌破14元/公斤大關后,受成本影響,養殖端開始縮量出欄。
換句話說,當前豬價上漲,主要是供應端縮量出欄的結果。
有人認為,7月的縮量是因為年初疫病影響,部分地區仔豬病情較嚴重,導致六七月對應的生豬出欄減少。
但我們認為,這波縮量人為操作的可能性更大。
當然主要是大豬企的縮量出欄。
經過幾年的產能去化以后,中小豬企先后退出市場,生豬養殖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從2019年的50%,提升到了70%,這就意味著,大豬企的出欄壓欄的操作會直接影響市場。
而月末月初,豬企往往有縮量出欄的操作,導致供應下降,豬價抬頭。
再加上前段時間,國內大部分地區迎來降雨,使得生豬調運成本增加,跨區域流通效率下降,也進一步減緩了供應。
而隨著豬價上漲,市場對于豬市的預期有所改觀,雖然普遍認為今年豬價比較弱,但是7月份的連續上漲,給了市場不少底氣,看漲預期增加不少。
而這時候豬企也樂于看見市場情緒上升,因為有利于仔豬銷售以及二次育肥,所以自然也就繼續控量出欄。
但是這種人為式地縮量能縮多久呢?
恐怕支撐不了太久,因為豬多是事實,而且雖然年初因疫病導致部分仔豬腰折,但自2月份以來,仔豬利潤可觀,因此今年仔豬出生率持續增高,遠高于去年。
而年初仔豬對應的正是七八月份出欄,所以從仔豬增量來看,七八月的生豬出欄呈增加的趨勢。
所以,豬多這事是板上釘釘,這么多的豬要么出欄,要么壓欄,要么二次育肥晚些出欄,改變的只是出欄的節奏,而并非總量。
所以,生豬供應壓力沒變。
而需求端呢,當前是淡季不用說,唯一能預期的就是三季度末以及九十月的中秋國慶,但前面說過了,生豬供應量沒有減少,很可能大家都看好這兩個時間段,所以很可能導致壓力后移,也就是說,現在如果過度上漲,很可能只是提前透支了未來的上漲空間,對豬市來說,這并不是好事。
而同樣,在龐大的供應壓力下,眼前的漲勢恐怕也不能持續太久,豬價快速上漲后,養殖端也存在逢高出欄的操作,所以預計這波漲勢很快就要按下暫停鍵了。
本文完,歡迎關注并點贊,給個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