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于中國植物成分興起、趕超與落地的深刻探討。
來源| 聚美麗
作者| 沐 沐
“今天的植物提取物,正在經歷一場科學系統化重構。”
這是前段時間在聚美麗大會上,聚美麗聯合創始人兼總編輯@夏天童鞋提出的一個觀點。
以往,行業對于植物提取物僅停留在概念添加層面——“安全有效”“天然綠色來源”,提取出來的往往是“一團物質”,說不清機理;而如今,隨著科研所、品牌等各產業鏈研究的不斷深入,植物提取物似乎已演進出更加清晰的科學路徑。
就在這個行業轉型的關鍵節點,聚美麗邀請了巢歸研究院創始人劉學東擔任主持人,與知名科研院所、原料企業及品牌代表們,針對“植物本源到植物創新體系:從中國成分主權到品牌技術突圍”話題,展開了一場前沿對話,對當下植物領域備受關注的問題作出了回應:
我國植物成分研究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階段?
目前植物科技前沿創新研究與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中國植物成分走出國門、與國際接軌的關鍵點是什么?
品牌該如何講好植物成分的科學故事,以搶占消費者心智?
本場對話嘉賓有: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二級)/課題組長劉海洋、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未名拾光聯合創始人陳家悅、稀物集研發總監胡露、養生堂化妝品品牌總經理吳依凡。
以下為精華內容回顧:
“由繁到簡再到繁”,植物研究的科學輪回
“植物科學是中國第一個成為世界第一的研究學科“,這句話是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所說。
陳家悅指出,這一論斷的依據主要體現在:一是研究經費最多,這源于我國對植物學研究的重視;二是論文及專利數量達世界第一;三是在水稻等主糧作物研究上,國際聲譽最強。
不過,上述情形主要針對植物科學的基礎研究領域,而在應用端,尤其是化妝品行業的實際應用方面,中國整體上仍處于“跟跑”狀態。
從中國化妝品植物原料的發展軌跡來看,劉海洋認為,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2000年之前:多以精油、油脂等基礎原料為主;
2、2000-2010年:引入功效護膚概念,開始從國內植物、中藥中尋找功效成分;
3、2010-2020年:國內市場需求爆發,主打植物原料概念的國貨品牌快速涌現;
4、2021年后:新規推動新原料申報,期間誕生多款如馬齒莧、松茸、青刺果、光甘草定等的特色植物原料。
顯然,過去20多年間,植物原料在我國化妝品領域的應用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但就現階段而言,如前文所說,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國內多數植物原料仍處于“跟跑”狀態。不過,據劉海洋預測,其“5-10年將實現‘并跑’,8-10年后有望‘領跑’。”
結合上述發展脈絡,陳家悅從原料研發視角出發,對我國植物成分的研究大方向作了粗略歸納,他認為,我國對植物的研究經歷了“由繁到簡未來可能再次繁”的過程。
具體來看:一開始,由于沒有相應的科學技術手段去分離、鑒定單一成分,只能囫圇吞棗把植物提取物看作一個整體,研究這個整體對人有什么作用,比如食品、傳統藥物;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已具備先進的分離鑒定技術和科學研究手段,能夠研究單一成分對人體的作用,這正是當下我們所處的階段——由超級植物到超級成分,像光果甘草到光甘草定;
未來,借助人工智能,植物研究將回歸整體觀念。一個最基礎的原因是,人不是一個單一化合物,而是由成千上萬個化合物構成的,所以不能指望一個化合物能解決所有問題,不會有這樣一個有效的靈藥,肯定要依賴于多種化合物來共同調控人體復雜的代謝網絡和通路。
“我覺得植物的研究,包括植物成分的研究,受到技術進步的影響,也受到技術的限制,會經歷由一個混合物到單一物質,最后再會回到混合物研究的進程。”陳家悅總結道。
如何讓中國植物成分真正走出國門,與國際接軌?
作為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與現代科技融合的結晶,植物成分有潛力在世界舞臺上影響更多品牌。不過,其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困難也不少。
結合中國植物成分的應用現狀,劉海洋就指出了目前在中國以植物為核心的創新所面臨的幾大難題——這些難題尚未被業內廣泛關注,卻極具深挖價值。
1、植物資源挖掘不足:我國高等植物資源超4萬種,但化妝品目錄中涉及的僅有1000 多種,大量植物資源尚未深入研究,束縛了其應用。
2、中醫藥資源利用欠佳:中醫藥中眾多皮膚相關的古方,未得到充分挖掘,反而被國外深度開發,十分可惜。
3、基礎研究需加強:當前企業和研究單位雖已篩選出不少植物成分,但因未深入闡明其原理,導致植物成分應用被弱化。應持續投入基礎研究,深挖有效成分,進行二次開發。
4、人才整合待完善:國內培養了大批研究植物化學、中藥化學等學科的碩博士人才,如何將這些人才整合在一起非常重要。
5、亟需擁抱新技術:如將類器官、AI技術等新技術融入篩選體系,提高活性成分篩選效率,再與合成生物學等新學科交叉結合,推動中國植物成分走向國際市場。
從國際競爭維度來看,陳家悅以未名拾光因植物愈傷組織原料獲歐萊雅投資為例,稱原料若要走出國門,必須在科學上有極大優勢。“低成本仿制永遠不可能有國際競爭力,國際大牌永遠只看原研材料。”
而從中國主權視角來看,中國道地植物成分具備獨特優勢。正如陳家悅所說,“最民族的就是最世界的”,科學無國界,但植物有國界,植物資源同民族一樣具有地域性,即“植物是有主權的,是最適合講中國故事的成分。”
他進一步指出,品牌需要壁壘、特色,這一點中國植物成分就可以做到,“如果我們做這么一個植物,又原產于中國,且只有中國有,有很好的成效又有很好的故事,就很容易進入到國際視野當中。”
“找準我們的特色,找一個有中國故事的植物成分持續去做研究,把它做到極致,一定可以走出國門,我覺得對品牌來說肯定也是一樣的。”陳家悅堅定地說道。
從“吉祥物”到可感知,植提的科學故事該怎么講?
盡管植物成分的興起及國際化路徑逐漸清晰,但其從實驗室到市場落地的轉化之路依舊漫長。如何將復雜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消費者可感知的功效,并通過有效的科學傳播建立信任,是當下國貨品牌面臨的一大挑戰。
吳依凡對此深有感觸,在她看來,從研究植物本身的功能到消費者的語言轉化,再到這個功能和品牌獨特的關聯性之間,是一個需要用消費者語言做轉化的過程——好成分該怎么被消費者感知到,成分和品牌之間有什么聯系?
并且,她還表示,“對于搞學術出來的專家們來說,要捕捉市場變化和學會消費者語言是很難的。”
胡露也表示認同,“在很多企業中,把實驗數據轉化成消費者聽得懂的語言,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因為既要考慮到易懂性,又要考慮到科學嚴謹性。”這時候,就“需要業內進行創新的轉化,用消費者能夠聽得懂的,講人話的方式溝通,做一個讓消費者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轉化體系。”
然而,縱觀整個國內化妝品行業生態,可以發現,卷研發、卷論文、卷專利的現象普遍存在,但真正能夠做到將學術成果轉化為消費者感知的品牌,卻寥寥無幾。
對此,吳依凡直言,“品牌的學術論文集在專業領域是研究成果,但是如果一本論文集陳列在店鋪里,就是放在桌上的‘吉祥物’。”消費者有時候更在意論文集的厚度,而并不是論文的質量。但對于企業和科研本身來講,輸出高質量的論文和研究才是最重要的。
胡露也直言,稀物集核心成分松茸就存在消費者認知度低、功效感知不強的問題。她指出,“松茸成分并不是主流成分,所以在市場教育上是有一定難度的,很多消費者可能對它的認知度都不高。”
胡露進一步分析,大眾對于植物類原料功效感知不強,主要原因在于植物成分復雜,無法將每一種成分與對應的功效一一歸因,且目前行業內針對植物原料的研究,尚未構建起一套完整且系統化的海量科學數據論證體系。
不過,為提升消費者對松茸成分的認知,稀物集也做出了諸多努力,據胡露介紹,除開展科普教育外,稀物集還將松茸成分與品牌形象、文化深度綁定,通過文化賦能增強“中國成分”印象,并依托完整研發體系持續深入研究,以突破困境,實現研發與品牌發展的協同。
而正是根據上述植物類原料的研發、打造經驗,胡露從評估方法建立與產品設計維度,從滿足消費者感知視角出發,提出了做好植物原料研究的幾點思考:
首先,需要從原料過往的經驗傳承主義轉向科學數據實證。投入研發資源對植物原料進行全面研究,聚焦物質基礎,如成分、工藝、不同產地土壤對成分的影響等做大量研究。
之后,需要推動行業標準化的建設與完善。如借助質譜檢測技術或研究,標定植物提取物的關鍵成分,同時建立指紋圖譜,形成行業共識。
另外,功效驗證過程需要從原來單一靶點講故事的驗證維度,走到體內體外全維度驗證。體外通過細胞實驗、組織層面研究作用靶點與通路,體內通過人體臨床實驗論證機理的正確性,確保功效可感知。
最后,需要做功效可視化與消費者溝通轉化工作,把實驗室數據、產品功效、研究成果轉化為讓消費者看得懂、可理解的形式。
例如,拉曼光譜技術在皮膚滲透性測試中的應用,將表征分子結構的指紋圖譜信息轉化成可視化的彩色圖像;用通俗語言替代專業術語;通過產品說明書二維碼展示檢測報告、專利等研究成果,或開放研發中心讓消費者溯源研發流程,增強信任。
然而,中國企業要想彎道超車也不能僅僅憑借中國成分,因為科研本身是無國界的。吳依凡就表示,“不覺得某個單一成分會有天大的作用,成分只是護膚品的一部分。護膚品商業化是一個非常全面的視角,可以推廣一個成分,但最終要滿足消費者的使用感受。”
此外,她還指出,中國對于護膚品功效的追求,已經在前面了,但功效追求領先并不等同于品牌領先。“護膚品是全面的,不僅僅是功效的研究,更是對于味道、膚感、包裝、消費者感受的研究,是不是能夠彎道超車,我覺得還得看我們的能力。”
隨著對話的深入,行業對于中國植物成分從興起、到走出國門、再到市場落地的認知,已愈發清晰。
基于這一不斷深化的共識,如何將中國豐富的植物資源與創新成果,轉化成具有國家辨識度與全球競爭力的“主權成分”,便成為推動“中國成分主權計劃”落地的關鍵。
正如,劉學東所總結的那樣:“在推動‘中國成分主權計劃’的進程中,植物成分必將當仁不讓地占據核心地位!”
而未來,對植物成分乃至中國主權成分的探索,仍在向更深、更遠處延伸。
視覺設計:樂樂
微信排版:沐沐
責任編輯:木頭
花西子聯合創始人飛慢因個人身體調理及照顧家庭離職,但將繼續擔任公司的榮譽顧問。
看完不妨給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