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問題還沒擺平,第二個烏克蘭又冒出來了。”
有時候國際新聞就是這么“心有靈犀”,你剛以為前線的炮聲快要停下,轉頭一看,后院的火苗早就躥上了屋檐。要說這一幕,普京沒想到,恐怕老百姓更是難以想象。
這事如果放在五年前,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的老牌成員、俄羅斯在高加索的鐵桿盟友亞美尼亞,現在正一步步跟俄漸行漸遠,甚至走到了北約和歐盟的大門口。
今年6月下旬,莫斯科忙著主持集安組織外長級會議,這原本是僅次于元首峰會的重磅場合,按說得是“自家兄弟齊上陣”。可就在會議開始前,俄外交部忽然收到亞美尼亞的“請假條”——不但外長不來,連中低層官員都缺席,連象征性的面子都不給。
外界都說,亞美尼亞這次是鐵了心和俄決裂。拉夫羅夫很生氣,話里話外帶著火氣,直接批評亞美尼亞“自毀長城”。可就算這樣,亞美尼亞還是裝作沒聽見,既不道歉也不解釋,反倒把最新一輪的歐盟候選國材料遞到了布魯塞爾。
你看集安組織,亞美尼亞已經連會費都不交、會議不參加,在組織內部快成了“隱形人”。說得難聽點,這就是用行動“投票”:跟你俄羅斯劃清界限。
很多人都好奇,亞美尼亞這是“哪根筋搭錯了”?
說到根源,還得從2020年納卡沖突說起。那年秋天,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為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打得天昏地暗。按理說,俄羅斯是亞美尼亞的安保“靠山”,遇事該第一時間拉兄弟一把。可現實卻是——
俄羅斯選擇了中立,只象征性派了一批“維和部隊”進駐,調解一下停火,至于納卡的領土歸屬,亞美尼亞是徹底丟了。這對亞美尼亞人來說,比被阿塞拜疆打敗還屈辱。誰都明白,靠山靠不住,那以后就只能自己找活路。
這場失敗,徹底擊碎了亞美尼亞對俄羅斯幾十年的戰略信任。
往后幾年,無論是俄烏沖突爆發、還是俄羅斯國內動蕩,亞美尼亞都小心翼翼地“疏遠”莫斯科。直到今年,索性攤牌,直接走到北約和歐盟一邊。
亞美尼亞總理帕什尼揚說得很直白:“我們的利益需要保護時,集安組織一點用都沒有。”一句話,道出了“小國求生”的無奈。
倒向北約,亞美尼亞到底圖什么?
有人問,亞美尼亞“反水”真的會改變什么?
要知道,亞美尼亞地處高加索南部,夾在土耳其、格魯吉亞、伊朗、阿塞拜疆之間,戰略位置極為關鍵,是黑海到里海、俄羅斯到中東的必經之地。誰要是在這兒插上一腳,等于把手伸到俄羅斯的腰眼。
今年1月,亞美尼亞外長在華盛頓和布林肯會談,雙方簽署了戰略伙伴關系文件。美方立刻承諾,會在經濟、安全、防務上給予更多支持。隨后亞美尼亞又申請加入歐盟,緊跟著和法國、美國、北約展開一連串軍演和防務談判。
這意味著什么?亞美尼亞已經開始“烏克蘭化”,成為西方手里的一張新牌。
俄羅斯當然不甘心。普京和梅德韋杰夫輪番喊話,苦口婆心“規勸”,甚至警告亞美尼亞不要幻想歐盟和北約能真心保護小國利益,話里話外都在提醒對方“別學烏克蘭,別把自己送進火坑”。
但現在的亞美尼亞,顯然心思已決。他們公開要求俄軍撤離,停止參加集安組織活動,和西方簽下軍售協議——每一步都像是在按劇本走,和當年的烏克蘭何其相似。
這場俄烏沖突,西方媒體總說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對抗”。其實明白人都知道,背后比拼的,是俄羅斯和整個北約的力量。三年消耗下來,俄羅斯雖然還撐得住,但國內經濟受制裁,軍費壓力山大,再想兼顧多個方向,已經捉襟見肘。
亞美尼亞的“倒戈”,讓俄羅斯在高加索的“穩壓器”瞬間失靈。要知道,這片地區素有“歐亞火藥桶”之稱,20世紀到現在,這里從沒安生過。
俄羅斯用了三十年想把高加索“穩住”,就是不想讓北高加索(車臣、達吉斯坦這些地方)再出亂子。可這回亞美尼亞突然轉向西方,不光自己“跑路”,還極有可能帶動鄰國跟風。格魯吉亞本就反俄情緒高漲,阿塞拜疆這幾年和俄也是“貌合神離”,如果再出現一波“顏色革命”,那俄羅斯南部邊境就真的全線失控了。
戰火前線,后方亂局
普京的煩心事可不只是外交場上的挫敗。
6月29日,俄軍突然發起開戰三年來最大規模的無人機和導彈攻擊——據西方媒體報道,這一夜烏克蘭全境響起防空警報,477架自殺無人機配合60枚各型導彈,幾乎是“清倉甩貨式”地轟炸烏克蘭重要城市和基礎設施。烏軍拼盡全力攔截,但還是有不少導彈漏網,平民區、醫院都未能幸免。
按理說,這種高強度轟炸本應給俄軍前線帶來突破機會,但烏軍依舊在波克羅夫斯克等地苦撐。烏東四州,烏軍形勢很緊張,紅軍城周邊已經被俄軍包圍。前線打得膠著,后方卻突然傳來盟友叛變的消息,普京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
俄羅斯本打算用一場大規模空襲給烏克蘭“降溫”,沒想到自家后院卻冒起煙來,亞美尼亞不但缺席外長級會議,還直接遞交了歐盟候選國申請。這種“里外不是人”的尷尬,恐怕只有普京能體會。
要說亞美尼亞轉向的根源,歸根結底是“小國安全感”出了問題。
集安組織的“共同防御承諾”被現實打了臉。亞美尼亞親身經歷了“盟友袖手旁觀”,感受到“安全體系名存實亡”的尷尬。相比之下,北約的“共同防御條款”寫得明明白白:一國遭襲即等同于全體被襲。這讓亞美尼亞人覺得,靠北約可能更靠譜。
西方國家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美國、法國等國輪番上門拉攏,提供軍事援助、技術培訓,甚至承諾“武器支持”。亞美尼亞看得很清楚,誰有籌碼、誰能出手才是真的靠山。
高加索地區從來都是“強權角斗場”,誰能把這兒的“橋頭堡”收入囊中,誰就能撬動黑海、里海兩大區域安全格局。美國的算盤打得很精:利用亞美尼亞對俄不滿,把高加索變成遏制俄羅斯的新陣地。
眼下,美國和歐盟正著力推動亞美尼亞加入西方體系,無論是軍事演習還是經濟援助,都在加強“綁定”。一旦亞美尼亞完全“去俄化”,那俄羅斯在南部的“安全緩沖帶”就形同虛設,波及范圍可能一直延伸到北高加索、乃至伏爾加流域。
格魯吉亞更是躍躍欲試,早就希望加入北約。阿塞拜疆和土耳其打得火熱,背后站著西方陣營。只要亞美尼亞這塊“多米諾骨牌”倒下,整個高加索地區的俄式防線都會變得岌岌可危。
“北約東擴”,俄羅斯能否頂得住?
亞美尼亞“倒戈”還只是個開始。北約現在的動作,比幾年前更具侵略性。
6月,北約宣布全面接管波蘭防空系統,理由是“烏克蘭后勤保障”和“特朗普可能變卦”。實際上,波蘭早就成了烏克蘭西方援助的大本營,北約各種裝備、人馬源源不斷往前線送。與此同時,大批北約部隊和重型裝備正在加里寧格勒(俄在波羅的海的飛地)周圍集結,俄飛地成了“被包圍的孤島”。
現在俄軍主力都壓在烏東,彈藥消耗巨大,北約后方卻軍費創新高,2025年軍費預算突破1.1萬億美元。俄軍的優勢慢慢變成了“消耗戰泥潭”,北約手里的籌碼越來越多。
更有甚者,特朗普已經重返白宮,曾經口口聲聲要“24小時內解決烏克蘭問題”,但現實逼得他不得不改口。無論拜登還是特朗普,背后都是美國軍工利益和北約大局,說白了,都不會輕易讓烏克蘭停戰。
過去三年,俄羅斯一直希望通過軍事壓力和外交談判,迫使烏克蘭和西方妥協。但隨著北約東擴步伐加快,西方對俄的經濟制裁持續加碼,俄羅斯陷入了“前線消耗、后院叛離、國際孤立”的三重困境。
現在的局面是,烏克蘭前線兵力消耗殆盡,被迫把征兵年齡降到18歲。西方不愿輕易放手烏克蘭,北約甚至做好了直接介入的準備。俄軍雖然一度在局部戰場上取得突破,但持久戰對國內經濟、科技、工業都是巨大壓力。
最讓普京頭疼的,還是情報和網絡戰。6月底,俄羅斯境內突然大范圍斷網,不少分析稱或與烏克蘭情報部門有關。近來烏方在俄本土成功策劃多起暗殺和破壞事件,俄羅斯安全部門焦頭爛額,普京要顧的事真是多到數不過來。
回頭看亞美尼亞這步棋,其實比俄軍的大規模空襲還要“狠”。俄烏戰爭燒的是炮彈和人命,亞美尼亞卻在動搖俄羅斯整個聯盟體系的根基。
亞美尼亞一旦倒向西方,后續效應很可能外溢到整個獨聯體和中亞地區。集安組織士氣受挫,其他小國也開始思考,是不是應該多留幾條后路,不能再單靠俄羅斯。
這場危機,暴露了俄羅斯“后院”一直沒能真正穩固。從格魯吉亞、摩爾多瓦,到現在的亞美尼亞,俄羅斯原本寄望的“緩沖帶”,正在被一塊塊“啃掉”。
國際政治,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俄羅斯一度靠軍事實力和能源綁定住“后院”,但現在光靠硬實力遠遠不夠。經濟疲軟、國內不滿、盟友離心,這些都像一只只螞蟻在啃食“大象”的根基。
普京心里的苦,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俄烏戰爭遠未結束,北約的步步緊逼讓俄羅斯腹背受敵。特朗普重返白宮后是強硬還是妥協,現在還看不清楚,但俄烏沖突和高加索亂局,只會讓這場消耗戰變得更長。
普通老百姓承受的,永遠是最沉重的代價。烏克蘭平民在防空警報聲中度日如年,俄羅斯人同樣為戰爭付出經濟和生活的高昂成本。那些政治豪賭、地緣較量背后,輸的總是小國和百姓。
或許歷史真的會重演。只要世界格局沒有根本改變,誰也難逃大國博弈的命運。今天的亞美尼亞,也許會成為下一個“棋盤上的烏克蘭”;而俄羅斯,是否能在夾縫中找到新的平衡點,還要看未來幾年國際風向怎么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