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7 月 9 日 “對等關稅” 暫停期的臨近,全球貿易局勢正經歷劇烈震蕩。美國總統特朗普此前推行的強硬關稅政策,如今遭遇 29 國家的集體 “反制”,迫使這位政壇 “強腕” 不得不緊急出面回應,這場貿易博弈背后折射出的國際權力結構變化,值得深入剖析。
韓國率先向美國釋放強硬信號。7 月 3 日,韓國總統李在明公開表態,直言與美國的貿易談判困難重重,難以在關稅截止日前達成協議。值得關注的是,李在明同時強調將深化與中國的合作,這一表態不僅是對美國單邊主義的回應,更暗含韓國在中美兩大經濟體間尋求平衡的戰略意圖。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數據,2024 年中韓雙邊貿易額達 2800 億美元,中國連續 20 年穩居韓國最大貿易伙伴,這為韓國外交轉向提供了堅實的經濟支撐。
日本方面,現任首相石破茂同樣展現出不妥協姿態。面對特朗普威脅加征 35% 的關稅,石破茂公開反諷,指出這種極端關稅政策不僅無法解決美國自身的經濟問題,反而會擾亂全球供應鏈。而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發聲更具標志性意義。在北京舉辦的世界和平論壇上,鳩山由紀夫振臂高呼,呼吁中日韓三國加強團結。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推行霸權主義的本質不會因領導人更迭而改變,日本若想擺脫對美依賴,必須與中韓攜手。這番言論得到現場多國政要的共鳴,反映出國際社會對美國霸權的集體反思。
歐盟的態度則為這場博弈增添了重量級砝碼。7 月 3 日,歐盟 27 國集體決定無法在 7 月 9 日前與美國達成最終協議。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強調,美國的 “關稅大棒” 與多邊貿易規則背道而馳,歐盟將堅定捍衛自身利益。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歐盟此舉不僅彰顯了其獨立外交立場,更意味著美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話語權正在被嚴重削弱。
面對 29 國的聯合抵制,特朗普非但沒有示弱,反而變本加厲。他表示最快將于 7 月 4 日向貿易伙伴發出關稅信函,并罕見承認與 170 多個國家談判超出美國能力范圍。這種強硬表態背后,暴露的是美國在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中逐漸失勢的焦慮。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24 年美國對外貿易逆差達 9300 億美元,特朗普試圖通過關稅手段扭轉局面,卻引發各國 “以牙還牙” 的反制。
鳩山由紀夫呼吁的中日韓合作,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中日韓三國 GDP 總量占亞洲的 70%,若能形成緊密的經濟合作體,不僅能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更可重塑亞洲經濟格局。歷史數據顯示,2019 年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曾取得重大進展,三國貨物貿易自由化比例達 90% 以上,雖因地緣政治因素停滯,但如今在美國施壓下,重啟合作的呼聲再度高漲。
這場全球貿易博弈中,中國的角色至關重要。一方面,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應繼續推動多邊貿易體系建設,通過 “一帶一路” 倡議擴大國際合作;另一方面,在中日韓合作中,中國可憑借完整的產業鏈和龐大的消費市場,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穩定器。未來,隨著關稅大限臨近,全球貿易格局將如何演變,中日韓能否抓住契機實現合作突破,仍需持續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