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蘇超也有“書超”的江蘇人,是幸福的。
7月3日,第十五屆江蘇書展即“書超”在蘇州開展,首日近1.5萬觀眾入館。為期5天的江蘇書展,匯聚了全國400多家出版發行單位、500多家供應商和超10萬種出版物。此外,蘇州展場將舉辦各類閱讀推廣活動190余場,全省各地共有220多家實體書店聯動舉辦2025閱讀推廣和惠民售書集中活動。恢弘場面,引人懷想。
“書超”熱度高,氣氛也拉滿——首場講座,著名學者莫礪鋒做客開講《千年文脈與萬里長江》,包括這場活動在內,他一共要參加五場活動,堪稱書展上“最忙的人”;《江蘇文脈大講堂文叢(第一卷)》首發,在書展覓知音;張新科新作《鐵語》江蘇書展首發,令熱血有聲;漆扇體驗、“未來教室”“書超”蘇超夢幻聯動,則引來一眾青少年小試手腳。
我們在談論“書超”的時候,也在談論全網出圈的蘇超。
開講之前,莫礪鋒教授打卡“‘文’有讀城、‘武’有蘇超——‘文武雙全’新江蘇”專題展陳時,提及本周末蘇超南京隊和蘇州隊的對決,期待打成3∶3平局。
不期勝負,只求雙全;拒絕庸常,期許激昂。這樣的愿望,引人浮想聯翩。
一場焦點賽事,連接著人心和城市榮光。在江蘇,“文武雙全”有著多重表現形式和雄厚的張力。
如果說,“天才發明”的蘇超以“一只球”引發全民足球狂歡的話,那么,“書超”以十五載時光推出的“一本書”則在多領域“撬動”了大文旅。
從首屆書展420萬元銷售額到第十四屆2.52億元的增長,從10萬人次的“在場”到1.4億人次的云端互動——“書超”以默默耕耘的蘇式堅韌,在國內書展的時空里書寫了一份傳奇。
“書超”助力江蘇文旅發展,功勞體現在事關經濟效益的數據上,更體現在悠悠文化敘事中。
有書展的地方,就有風,就有詩意,就有文旅市場的“接口”。多年來,“書超”輾轉南京、蘇州、徐州、揚州多地,以文化之名與城市共鳴共振。我們看到,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借助文化市集、文化展覽綻放;我們看到,書籍展銷、文化交流、文創體驗成為文化消費的“引擎”。這背后,是江蘇千年文脈奏響新樂章、涌動新潮流的現實寫照。
2025年五一期間,江蘇文旅消費多項數據居全國第一。在人潮洶涌之間,探尋江蘇文化底蘊、對話城市文明、與書中場景相擁的期冀浮現于民意深處。
“書超”是具象化的平臺,也是夢想打造的車間;是“圍爐夜話”的集體空間,也是“悠然見南山”的遼闊意境。
“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重音體現的哲理,正在為國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設成果所驗證。其間,蘇超、“書超”相呼應、相協調的作用和價值,也正在不斷地演示。蘇超所激起的城市文化的爭奇斗艷,讓人印象深刻。說到底,蘇超用“足球鑰匙”打開的“阿里巴巴之門”,亦是文化消費的重鎮和契機。
“一本書”何以“撬動”了大文旅?
簡略而言,“一本書”是翻不盡的文化寶庫,是不畫句號的文化建設征程。“一本書”深植于深厚的江蘇文化底蘊,借力新場景、新技術、新業態、新玩法,為大文旅構筑了越來越厚重的新支柱。其間,文化新質生產力蓬勃生長,加速促進了江蘇“文旅+”模式的運轉。
8500萬江蘇人記憶猶新的是,2025年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這一重要論述,對經濟大省挑大梁提出了科學的指引、具體的要求。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對文化產業的壯大、文化基因的傳承、文化生活空間的打造……諸多命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這種大勢下,保持“文化繁榮與經濟社會向好”齊頭并進的勢頭,是文化建設工程的要義,也是每一屆書展接續奮斗、行穩致遠的動力。
在時間的長河里,“書超”所進行的有益探索,所取得的可喜成果,久久震撼著人心。
現代快報/現代+首席評論員 戴之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