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第十五屆江蘇書展迎來一場思想盛宴。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全國綜合館西舞臺,由鳳凰傳媒總編輯徐海、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徐興無、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程章燦三位學者共同參與“石城聽潮與文脈書寫:南大教授的‘盜’古筆記”主題對談,吸引了眾多文化愛好者駐足聆聽。現場簽售環節中,兩位教授以毛筆為讀者簽名、上款、題詞,吸引了眾多讀者參與。
講座以《書話文脈》《潮打石城》兩本新書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江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徐海首先分享了他與兩位教授的學術友誼,以及閱讀這兩部著作的深刻感受。他表示,這兩部作品不僅展現了學者們深厚的學術功底,更體現了將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轉化的創新思考。
徐興無詳細介紹了《書話文脈》的成書過程。徐興無擔任《江蘇文庫·精華編》主編,現代快報則承擔了這項工程的大眾傳播工作。于是,他便和現代快報約定,以書話的名義開設一個漫談中國傳統文化的專欄,每篇先在“江蘇文脈”微信公眾號推出,再見諸現代快報紙媒的“江蘇文脈”專欄,先后連載了24篇,恰好與一年二十四節氣相呼應。2025年1月,“書話文脈”欄目同名新書由鳳凰出版社匯編出版。《書話文脈》用24篇精美的隨筆小文,與書籍對話,為讀者揭開文脈的“神秘面紗”。該書匯集了徐興無多年來對中華文脈的思考與研究。
程章燦則重點介紹了《潮打石城》的內容特色。這部作品收錄了56篇文化隨筆,通過對古代典籍的深入挖掘,展現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圖景。由于研究六朝文史,他經常騎著自行車或者坐著公交車,到南京許多古跡打卡,比如石頭城、清涼山、棲霞山等。在打卡的過程中,也就對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有了更多興趣。他說,在南京生活了42年,對于故鄉福建的了解都沒有對南京那么多。現場,對于此次活動主題中的“盜古”兩個字,他特別解釋了這一概念的深意:“古代典籍中蘊藏著無數文化寶藏,我們的工作就是發掘這些資源,經過創造性轉化,使之成為今天可資利用的文化財富。”
《書話文脈》和《潮打石城》均由鳳凰出版社出版,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表達,為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傳統文化的新窗口。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劉靜妍/文 馬晶晶/攝 劉靜妍/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