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英雄級”社會學家,帶我們看清數字時代焦慮的真相,重塑心靈免疫力
從個人心理到社會結構,從文化現象到經濟壓力
直面現代人的心靈痛苦,對當下社會心理困境與出路的深度剖析與洞察思考
在《焦慮的狂歡》一書中,作者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的焦慮根源,從個人心理到社會結構,從文化現象到經濟壓力,揭示了我們為何如此焦慮,以及如何在這種不安中找到自我救贖的可能。這本書不僅是對焦慮現象的深刻剖析,更是一份關于如何在不確定時代中保持內心平衡的指南。
如果你也感到迷茫、不安,或是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這本書將為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幫助你理解焦慮的本質,并找到與之共處的方式,重新回歸內心的平靜和幸福。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瑞典隆德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專注于工作、心理健康與社會變遷的研究。他的研究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人文關懷著稱,曾多次獲得學術獎項,并在國際媒體上發表關于現代社會心理問題的評論。
《焦慮的狂歡》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全球范圍內引發廣泛討論。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掙扎與希望。
編輯推薦
向焦慮揮刀,只能滋生更多的焦慮,人生如慌亂,只有勇敢與熱烈地生活,才可對抗十之八九。
焦慮是時代病癥,還是個體的問題?
為什么生活富足、科技發達了,我們的心靈反而備受煎熬?
焦慮究竟從何而來?它為何又如此普遍?
我們又該如何正確面對它?
是要仰賴自我的力量,還是外在的幫助?
是否真的有焦慮的解藥?
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人們似乎陷入了無休無止的焦慮當中。我們追逐成功,卻總感到不安;我們擁有更多,卻依然空虛。焦慮,究竟是時代的病癥,還是我們內心的吶喊?
羅蘭·保爾森在這本書中通過對歷史、文化和個人經驗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焦慮背后的社會根源與心理機制,并告訴我們:焦慮不僅是心理現象,更是社會問題的縮影。它源于我們對不確定性的恐懼,也源于現代社會對效率、成功和完美的過度追求。只有找到社會焦慮的根源,才能在快節奏的時代找內心的秩序,打破社會壓力,重塑自由人生。
目錄
引言 通往思考的窗口 1
第一部分
我們生活在充斥著焦慮的社會
第1 章焦慮是怎樣一種感受 18
第2 章焦慮是如何得勢的 36
第3 章陷入思想的困境 54
第二部分
焦慮的歷史與根源
第4 章時間線: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72
第5 章祛魅:現代社會的幻滅感 93
第6 章技術如何加劇焦慮 109
第7 章充滿風險的當下社會 127
第8 章你也是風險的一分子 150
第9 章活在自我懷疑中 174
第三部分
焦慮破解之道
第10 章從焦慮到行動 206
第11 章與擔憂共存 227
第12 章活出更自由的人生 242
結語 255
樣章
“如果……會怎樣?”這個問題猶如一種智力游戲。“如果……會怎樣” 的疑問促使人類登上了月球,促使科學家打開了研究粒子世界的大門;“如果……會怎樣”的假設,也導致了種族滅絕和經濟災難。
當我寫到這里時,腦海中不斷涌現出“如果……會怎樣”的問題:如 果阻止流行病的措施不足會怎樣?如果這些措施過多會怎樣?如果這些措施導致經濟危機會怎樣?如果由此產生的失業和貧困導致了更多人的死亡會怎樣?如果疫苗接種不足會怎樣?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不得不面對疫情的定期暴發又會怎樣……
這些問題都是由事態本身的發展狀況所帶來的,盡管世界頂尖的專家們已經進行過不少研究,但卻很難找到答案。那么,當個人面臨類似的假設問題時,會怎樣?
這就是我寫本書的目的,圍繞一個問題,即生活到底會變得多復雜而展開探討。本書的內容適用于任何一個沒有患過長期抑郁癥或焦慮癥的人。我們許多人都有過很糟糕的感受,但事實上,這種感受已經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017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中指出,預計 2030 年在世界范圍內,抑郁癥將取代身體疾病成為最常見的損害健康的因素,幾年來它們也一直為此發出警告。在短短的十年時間里,患有抑郁癥的人數增加了近 20%,而焦慮癥比抑郁癥的傳播更廣泛。
雖然糟糕的感受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它們似乎在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大的比重。它們不再被當成一種社會建構a,也不再單純地用來說明我們感覺怎么樣或是否幸福。所有可查的統計數據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感覺更糟。
這本書旨在說明,為什么擔憂和焦慮在生活中變得如此明顯。本書描繪了這種心理現象從史前時代到現代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當人們因為未來、因果、風險、災難,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感情這些因素而感到迷茫時,就會對世界越來越失望,由此精神健康便會受到損害,這就是焦慮帶來的眾多癥狀之一。
在過去四年里,我一直沉浸于各種統計數據中,總結了人類所蒙受的那些精神痛苦,我也和很多人聊過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我想寫特定的人,特定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統計和診斷的層面上。帕特里克沉迷于自己的思考之中,無法注意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薩米拉在離婚后進行了近四十次迷幻之旅,并在迷幻旅程中遇到了上帝;海倫娜在短短一年內接受了四種不同的癌癥篩查,但實際上她并沒有生病;丹尼爾是一位嚴重的強迫癥患者。
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極端的例子。我們都會掙扎于日常生活中無數相對“正常”的各種問題中,這與他們遇到的問題相比,其實并沒有太大的不同。焦慮癥患者反復想象同樣的災難場景;強迫癥患者總在強迫與反強迫的意識之間苦苦掙扎;恐慌癥患者突然就陷入了自己滿滿的恐懼中并開始驚恐發作,這些都是相同的焦慮模式所引發的不同表現方式。它們共同說明了一個問題:在當下這個時間點,人生正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然而,這個方向可以隨時被改變。
我希望你喜歡這本書,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你明白,我們有著同樣的孤獨和痛苦。
期待你的蛻變
讓我們一起攜手,彼此見證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