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小紅書刷到一條帖子:“朋友聚會居然提議去KTV,我真的好久沒聽到這個詞了。”
評論區一片共鳴:“上一次去KTV好像還是大學畢業那年,現在誰還去那玩意兒啊!”
誰能想到,曾經風靡一時的KTV,如今似乎成了時代的遺物。
再看看數據,全國KTV門店數量已經從巔峰期的12萬家,跌到了如今不足5萬家。
有的00后甚至從未踏足過KTV,這種原本年輕人最愛的社交場所,為何一步步被時代拋下?
01
KTV最紅火的那些年,它幾乎是每一場聚會的終點。
剛下班的同事、考完試的學生、情緒泛濫的情侶、剛出社會的年輕人,都曾在那昏黃的燈光里拿著麥克風唱過一首走音的情歌。
那時候,大家會耐心地翻著點歌系統,王菲、張學友、周杰倫永遠都是C位。
即使不唱,也會在一旁鼓掌或者敲著節奏,那是一個不需要用手機維系關系的年代,KTV就是社交的中心地帶。
當時包夜唱K是年輕人最常用的排解方式,隔音差、點歌機卡頓也不重要,只要一群人坐下來喝點啤酒,唱點歌,就足夠解壓。
可如今的KTV,變得安靜又陌生,哪怕降價、裝修、服務全升級,還是吸引不來年輕人的腳步。
02
其實,KTV的衰落,從不是一場意外。
首先是社交方式的改變。
以前娛樂手段有限,唱K是為數不多的選擇,而如今短視頻、直播、社交App層出不窮,手機里幾乎可以完成所有的互動和娛樂,何必還要專門跑一趟KTV。
其次是消費理念的轉變。
現在的年輕人更加理性務實,講究性價比,一瓶啤酒在KTV能賣三四十塊,外面便利店只要十塊。
再加上包間費、服務費,一場K下來少則三五百,多則上千,還不如在家開麥直播唱得自在。
更重要的是,KTV已經很難滿足情緒輸出這件事。
現在的年輕人更追求沉浸感和互動感,而KTV最大的弊病就是“麥霸尷尬”,一個人唱,其余人玩手機,社交不成,反而更累。
這也是為何劇本殺、密室逃脫等即時體驗型項目更受歡迎的原因,它們不僅更新鮮,更關鍵的是能打破社交壁壘。
03
面對客戶流失,很多KTV門店并不是坐以待斃,他們試圖自救。
一開始大家打起價格戰,原價幾百的包間直接腰斬,再送飲料和小吃等等。
結果顧客沒增加,利潤卻不斷壓縮,價格戰拼到最后,拼的不是服務而是誰能先倒下。
后來有些老板開始玩復合業態,KTV+火鍋、KTV+酒吧、KTV+劇本殺,甚至有人推出唱歌、電競、外加私人影院,一體的KTV概念店。
這種南方模式確實在短時間內帶動了一波人流,但問題是,投入大、運營難,能跑通的不多。
還有人試圖打造高端KTV,裝潢搞得像五星酒店,走商務接待路線等等。
但年輕人并不買賬,他們寧愿去環境更酷的精釀酒館,也不愿進一個 KTV。
從商業邏輯上來說,KTV的問題不是不會創新,而是創新太慢,且錯過了最關鍵的用戶轉型窗口。
04
在KTV門店關門大吉的背后,其實是一種集體記憶的消退。
那一代人已經不再需要唱K來表達自己,新的年輕人也從沒把唱K當作剛需。
娛樂方式變了,社交方式變了,人們釋放情緒的方式也在更新換代。
KTV并沒有做錯什么,它只是被時代推到了“過時”的那一邊,就如同老式錄像廳、打字復印店、街機廳一樣,它的退場不是失敗,而是一個時代的告別。
但這并不代表KTV沒有存在的意義,它依然是某些人青春里最溫柔的角落,是在朋友聚會里無數次大合唱的背景板,是一個城市夜生活最熱烈的一種回響。
05
我們無法阻止一種娛樂形態的消失,就像我們留不住一個時代,但我們可以記得它曾經帶來的那份快樂。
KTV雖然不再流行,卻也不會真正消失,它以一種更樸素的方式留在了每個人的回憶里。
等到某天,我們再次站在話筒前,點起那首熟悉的歌,你可能會驚訝地說:哦,原來青春,還在嗓子眼里藏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