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占人體重的2%,但運作時卻要消耗人體總能量的20%,因此,大腦的工作機制被設置成“能不用腦就不用腦”。萬物的演化與進化都遵守最小作用量原理,也就是大腦在其功能的構建上追求最省能且高效的特征,甚至是達到每一個細分功能的自動化處理。這個特質是大腦創造力調動的阻礙者,而它卻是大腦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大腦的最小作用量原理特征,在其處理任何事情時,都會首先調用以本能意識【爬行腦】為代表的系統,進化自動化任務處理,而這種自動化的任務處理程序雖然能做到節能且高效,但它卻由此存在一些無法跨越的缺陷。
最明顯的缺陷就是它是被類比的對象所左右的,類比什么樣的對象,就會得出什么樣的結果。
比如下面中間的字我們得出是13,此時類比了數字模型。
而再看如下這張圖時,則是B了,此時類比了字母模型。
而如果單單是這個字時,你大腦里面調動什么背景模型對它進行解釋,它就是什么。對一個小孩來說,它就是一個黑色的圖形。
很明顯,這樣就會導致不同人看同一個東西時,會有不同的答案的現象。所以不存在任何人,可以看到完全“一樣”的東西,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有完全相同的神經元系統。也就是說,你只看到了你看到的世界,你不能代表他人。
大腦根據最小作用量的原理,在進行模擬與判斷時,一定會優先選擇爬行腦模式,因為這個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已經被打磨成一個完善的自動化模型,因此,它一定是我們感知世界的最底層邏輯。
我今天還看了一個電影叫《熱氣球飛行家》,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時候,缺氧,寒冷。男主率先進入昏迷狀態,為何人會進入昏迷狀態?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能量”不足,必須進入“休眠”狀態,就是開始由動物腦接受管控,以生存為第一目的運行。
如果人僅僅是一頭豬,那么有了這次致命的經驗后,這頭豬大概是不會再升空去到最高處,可是人不一樣,他能克服這種恐懼和危險,選擇再一次升空,因為他在高空所看到的,所得到的是他夢里追尋的。而“夢”,“夢想”又是高于簡單的感覺或者情緒,是真正的思想。所以這時候你要明白了,為什么一個人實現夢想是那么難,因為他不僅要學會很多東西,最最重要的是他要克服自己,自己的“爬行腦”,自己的“情緒腦”,他必須勇敢,他也必須堅持。因為要克服的這些東西是幾百萬年前就形成的。那時候這些東西是保命的,而現在卻是你夢想的阻礙。但這阻礙必須存在,你要清楚這一點。
認識你自己,突破你自己,就需要你不斷打破自己所建立的認知系統。也就是說要打破你建立的后天強模型,包括文化模型,道德模型,學習模型等等。這些模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不斷出現在你的生活里面,不斷被用來認知與解釋生活,甚至成就了現在的你,這些模型的強大之處在于它們對應我們的大腦里面的那些強大的神經元。但永遠記住,神經元永遠是可以重塑的。
永遠留給自己選擇的余地是你對自己的愛。如何做到不斷打破認知?
比如文化模型,白人看到黑人時,其腦部的恐懼中心自動活化,背后的原理就是白人大腦里面事先存儲了種族歧視的模型,可能是小時候父母多次不斷地提示黑人是危險人群,卑劣人群。
大腦神經元系統一旦形成,就成為了我們解讀眼前一切的模型,任何東西都可以放在我們的強模型中解讀,比如在一個信佛的人的眼里,世界的一切都被解讀成與佛模型相關的;一個拜金人的眼睛里,時刻都想到了錢。
表面上,是我們自己在選擇強模型,而實質上,任何自發狀態下,選擇不成立,我們都會不自覺的本能的選擇大腦里面已經存儲的強模型。而這導致的結果,就是禁錮智慧的調動,大腦的創造力也因此無法發揮。
在認識到神經系統的遮蔽力后,能有意識的反自己的本能,抵抗動物腦行為,就是走在了不斷打破認知的路上,就是在不斷開拓自己的智慧。
我們來看一個實驗,就是研究倫敦出租車司機的大腦與公交車司機的大腦,管空間記憶的海馬回的神經元的大小。
倫敦是全世界路線最錯綜復雜的城市之一,要取得這個城市的出租車司機牌照是有相當難度的,而本實驗就是通過45年的跟蹤,然后對比出租車司機與公交車司機大腦中管空間記憶的海馬回的神經元的大小,結果是出租車司機的神經元比公交車司機大很多,見上圖最右下角的綠色框。同樣是開45年的車,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大的區別?
這里的核心,就是主動與被動的原因,主動學習才能讓大腦不斷發育和重塑。
公交車司機的路線固定,大腦對應的神經元增長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自動化處理這個固定路線,于是從此以后,該任務進入自動化的狀態,對應的神經元從此不再增長。
對于出租車司機來說,他有無數起點,無數終點,而每一個起點與終點之間,可以有無數條路線,城市的路線越錯綜復雜,他的可選擇路線就越多。這意味著出租車司機每天要在大腦里面一遍遍搜索所有可能路線,對比路線后選擇最佳線路,然后去驗證這些路線,并且實時更新他大腦里面的數據,重新匹配最佳路線。
我們以上面這張大腦神經元圖為例子,孩子在剛出生時,其每一個神經元上具有的神經元鏈接數可達上萬個,它們彼此的鏈接密集又龐大。而我們的大腦里面有數百萬億個這樣的神經元,這是何等龐然大物啊。
然而人腦的本能卻是反這一過程,正如右圖長大后的神經元,神經元的密集度反而會越來越稀疏,因此成年人,越來越有主見了,但越來越沒有了想象力,沒有了創造力,成了老頑固。而且是實實在在的老頑固,有時候他們聽不進去一點不同的意見,他們不愿意改變,他們樂意保持現狀。為此他們必須和新東西進行斗爭,這也是時代變革所必須經歷的痛苦。而我呢,早就知道這個,所以你們發現了沒有,我雖然在做寫作這件事,但我的寫作,一直在跨界。最開始寫詩歌,然后散文,短篇小說,長篇小說,然后科普四部曲,每一本科普書籍,都是不同的領域,然后又是玄學書籍,然后又是畫畫,然后是編歌曲……我這么做,也是為了讓自己大腦保持活力,保持一種包容性的態度去看世界。
這個實驗是由臺灣洪蘭教授主導的,她說:“這個實驗,改變了我們整個教育的方法,教育如果不能引起學生的主動學習動機,那么一切的努力都沒用”。
而應試化教育顯然不利于主動學習,會形成學習的固定模型;而這種模型也談不上檢驗學生的實驗和校對知識來源的能力。他們都是被動吃進去一些知識。
相信我,一個不會主動思考的人,永遠不能開啟自己的“宇宙意識”。在這里我還要提醒你,上面的三腦假說只是假說,對于意識而言,沒有對和錯,這是一種主動性認識。而且根據我們的AI拓撲哲學體系,“三腦假說”有需要修改的部分。
比如說進化連續性:腦功能并非由“新舊腦層簡單覆蓋”構成,而是通過神經結構迭代升級和功能模塊分化重組實現。
動態交互性:不同腦區在發育、行為和認知中始終存在雙向信息流(如皮層對邊緣系統的調控)。
適應性分層:功能分層反映生存需求優先級(如生存本能優先于高階認知),但高層功能會通過神經可塑性反哺低層結構。
根據拓撲哲學的啟示,我從來不打算去否定誰,相反,我一直要走在反對自己的路上。馬云說得對,銀行不改變思路,我們就改變銀行。這個世界是變化的,總得有人說出事實,總得有人先一步走出地球,總得有人……
看到這里之后,你再回頭看看世界,看看燈紅酒綠,是不是覺得這一切太虛幻了。然而什么思考模型,什么環境,就會產生什么意識,依然沒有對錯。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沒有錯,他選擇他選擇的;青燈一盞,木魚一顆,她選擇了她選擇的。究竟誰能達到所謂的宇宙意識?達到了又有什么呢?可長生不老?可以與宇宙同在?可是此刻活著的人,誰不是與宇宙同在呢?
所以大家發現了沒有,我們的起點和終點和所謂的“神”沒有任何差距。我看到有人說:“你沒有紙醉金迷,僅僅是因為你不是王思聰。如果你是,你可能還不如他。”人生的意義肯定不是紙醉金迷,天天紙醉金迷是無聊的。
為什么馬斯克被很多人看好,為什么馬斯克能把火箭發上天。我看過一個關于他的故事,說他賺了第一桶金之后,也紙醉金迷,可是慢慢他失去了興趣,覺得這不是他要的。于是有了現在的他,他正在復興人類登陸火星的夢想。為什么說“復興”呢,因為無數人都想過,但他勇敢地去做了,克服了無數個“紙醉金迷”的他自己。
我從來不懷疑自己的寫作能力,我私下里想過,我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最能否定自己的作家。不用你們罵我,我自己從來不是自己的支持者,我也不需要追求者和擁護者。我需要你們說出你們自己的想法。
昨天也就是2020年11月8日星期天,我和兩個朋友喝酒了,就在我家里。喝到晚上一點多,大家都走路不穩了。等他們離開之后,我就上床睡覺了。當我躺下,閉上眼睛那一刻,感覺自己在轉,感覺天在轉,感覺一切都在動。可我明明沒有動啊。我意識到如果我是一個盲人,我會真的認為自己在動。那種真實感是不容你質疑的,各位,你有啟示嗎?
生活中這樣的“真實感”有多少呢?還記得前面章節中,我說過的一切可以數字化的問題嗎?還記得我提到過的黑客帝國場景嗎?你還在懷疑我們是編程嗎?我們就是一堆虛擬的東西嗎?不要再懷疑了,懷疑沒有意義!有很多人喝醉了會流淚,去摸摸那些你流出的熱淚,然后你再問自己,你還會懷疑自己的存在嗎?不要去懷疑了,哪怕我們真的是編程的虛擬人物,也不要去懷疑了,懷疑沒有意義!
我的聰明就在于此,我相信自己,我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相信自己的思維,我相信“我”是實實在在的。什么虛擬世界,什么高維度空間,我都持懷疑態度,為什么,因為我沒有看到。先相信眼睛,再根據眼睛去想象。想象不到,無需再想,什么時候能想到再想。
左圖為靈遁者油畫。
真正的“宇宙意識” 的開啟,應該是簡單的,但簡而不易。很多人肯定想問了,你說這個宇宙意識到底是個什么狀態,其實我能想到的,別人早想了。我認為就大概是老子認為的最高境界“道”,佛家認為的最高境界“涅槃”。其他宗教肯定有類似的認知,就比如他們的“神”。
知道我為什么把意識定義為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征嗎?意識如果不存在,誰來本征“物質”存在?誰來本征“物質如何運行”?也許宏觀物理讓你無法理解,可是量子力學卻就是這么說的。一個量子現象,你只有意識到它了,你只有觀測到它了,它才是確定的!所以物我一體,從來如此。細說就是,物本來就是我,一塊石頭本來就是作為一塊石頭的“我”,這回你清楚了沒有,這回你明白重新定義意識和意識層次的重要性了吧。
再強調一遍, 對于生活而言,紙醉金迷沒有錯,但會愚弄你的思維,讓你變得越來越“行尸走肉”,這就是為什么低級的快樂,物質可以滿足;而高級的快樂,來源于對某一事物的覺悟和思考。這就是為什么有人愿意花一億美金去買一幅畫,因為他看到那幅畫,產生了共鳴,看到了自己,他在把自己帶回家,而不是把一幅畫帶回家,他認為畫是有生命的。當然更多的人不會相信會有這樣的人,認為完全是炒作,是出于利益。我也不反對這樣思考的人,因為這樣的事件肯定有很多。
現在你也應該能明白為什么有人去修行了吧,去當和尚了吧。就是離開世俗,專門去思考了。專門摒棄了諸多牽掛和羈絆,專門去思考了。我沒有體會過入定是一種什么感覺,因為我從來沒有修行過。但我相信入定的感覺一定非常美,那些專門日夜思考的修行者,有的甚至能入定好幾天。在我看來,那好幾天時間,也許在他腦海中是好幾年,好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如此說來,他活了一千年,都好像是合理的。
有時候我寫作,一寫就是一晚上,這個過程我忘了時間,感覺時間也忘了我。我有時候在想,是不是這就是我進入了一種“宇宙意識”狀態,因為我的視覺層一定是在飛速運轉,這個運轉速度和宇宙速度是不是能相互銜接上了?而且還有一些圣僧,可以修出舍利子,這個就更讓我吃驚和好奇。我們死后火化了,就是一堆白灰,而他們不是,是有晶瑩剔透的舍利子啊。
我是不是可以大膽地推理,這是意識的結晶?我是不是可以大膽地推理,這結晶來自天地精華,來自宇宙深處?
各位,我當然不會期待每個人都能開啟自己的宇宙意識,我也當然不會期待每個人都專門去做思考工作。如果都那樣做了,糧食誰來種?高樓誰來蓋?孩子誰來生?
有朋友問過我,你想過出家嗎?我說從來沒有,現在不想,以后也大概不會想,我還留戀人間,喜歡好吃的,喜歡美女,喜歡山山水水。
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作品《重構世界》。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五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