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詰問而遭致審判
蘇格拉底(公元前470年一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教育家。他認為,最佳的教學方式就是嚴謹縝密的詰問。換言之,他認為,灌輸知識,強迫服從,教學效果并不好;相反,通過詰問法引導對方悟出最合理的結論,采取最合理的行動,教學效果方能達到最佳。蘇格拉底經常用詰問法幫助人們認識到,他們口口聲聲不加懷疑的,其實自己壓根就不信(因為他們言行并不一致);他們言之鑿鑿謂之無懈可擊的,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或有違邏輯。
詰問他人時,蘇格拉底常亦師亦友,向對方展示理智的人生所必需的嚴謹探究能力。試看下文:
有人自詡了解公正、勇氣等概念的真義,蘇格拉底遂與其討論,從而進行哲學思辨。在蘇格拉底的詰問下,最終發現兩人其實對這些概念一無所知。于是兩人再次攜手努力,由蘇格拉底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假說,這些假說或被對方接受,或遭到對方反對。問題雖未解決,但雙方都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知,都同意盡可能地繼續探討。通過這些討論(或邏輯辯證),蘇格拉底進行了問答式的研究……這些討論是蘇格拉底留給后人的真正精華。(保羅?愛德華主編,《哲學百科》,紐約:麥克米倫出版公司,1972年,第483頁)
在應付對手時,蘇格拉底也讓詰問法派上了用場。他一再追問,直至對手承認其推理不合邏輯,有欠推敲,并非無懈可擊。
無論身處何時何地,蘇格拉底最關心的是推理是否嚴密,是否能夠更加接近真理。于他而言,學習的過程為其興趣所在,他在意的是詰問的過程,而不是得出結論。面對難題、困惑、迷惘、遲疑,他得心應手。他以思想敏銳而著稱,總能提出很多問題來辯論或討論,孜孜不倦地拓展自己和他人的思路。
蘇格拉底并無著作傳世,因此我們無法直接了解他本人的哲學體系。我們對于其思想言行的了解,主要是通過他的兩位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盡管其他人對于他的事跡也多有記述,無論在其生前還是身后)。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在雅典被起訴,最終被判處死刑,罪名有二:
1. 不信奉本邦供奉的神,另樹新神(雖然有人指控蘇格拉底不敬神靈,但所有證據都證實這個罪名不成立,證據之一是蘇格拉底相信人死后靈魂不滅)。
2. 蠱惑、腐化青年(他們認為蘇格拉底腐化青年的手段是培養青年人的智識,鼓勵青年人懷疑現狀)。
要理解蘇格拉底的哲學觀念和影響,需要思考這個問題:“在多大程度上蘇格拉底對城邦構成了實實在在的威脅?”
視蘇格拉底為一種社會力量,心生懼意,是有原因的。在當時,卓越性(出類拔萃,指人應追求個人的卓越,過理智的生活)、教育和城邦已融為一體,以同一面目示人,大家都對這些假設深信不疑。此時卻有位教育家跳出來對此猛烈抨擊,肯定會被人認為大逆不道。蘇格拉底不僅公開提出像“什么是卓越性?”“兜售這個概念的是誰?”之類的核心問題,而且通過將當時公認的代表人物辯倒,對人們深信不疑的教學法提出質疑,營造了詰問和質疑的風氣。那些思想保守的人自然會懷疑他惡意蠱惑涉世未深的青年,蔑視一切權威,令權威蒙羞,傷風敗俗,破壞城邦社會的穩定。顯而易見,蘇格拉底信奉的價值觀與眾不同。蘇格拉底淡泊名利、清心寡欲,這本身就是對那些渾渾噩噩、見利忘義的機構和政客的無情嘲諷。(《哲學百科》,第482頁)
蘇格拉底也許是古希臘思想史上見解最獨到、影響最深遠、爭議最大的一位人物……顯然在最好的社會里他活得輕松自在,可他藐視社會地位……他生活比較貧困,這符合他物質財富不重要,自我需求很簡單的觀點……傳統觀點認為,審判蘇格拉底是否瀆神的法庭本不想判他死刑,但蘇格拉底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肯妥協。這種故意作對的舉動激怒了法庭,因此法庭最終判處他死刑。(《哲學百科》,第480頁)
2. 強調要過有道德的生活
我們尊崇蘇格拉底,因為他有認知勇氣,為人正直,不僅要求自己活得堂堂正正,還孜孜不倦地教導他人堅守倫理道德。蘇格拉底清楚地認識到,認知發展和認知毅力是倫理推理的必要條件。從下面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蘇格拉底認為,人們之所以行為不端,正是因為缺乏認知技能——推理中出現的錯誤是不道德行為的根本原因。
蘇格拉底的認知天賦和他的美德一樣引人注目。蘇格拉底天生觀察力敏銳,心思縝密,這些品質的形成是日復一日有計劃運用的結果。于他而言,腦力的鍛煉不是閑來無事消遣時光,而是必須始終承擔的神圣責任;其原因就在于,倫理錯誤其實是以行為方式體現出來的認知錯誤。生活中道德高尚的人首先必須要摒棄無知和愚蠢。蘇格拉底仔細研究了自己和他人遇到的倫理問題,這讓他在遇到現實生活中的倫理問題時,能夠輕松應對。蘇格拉底畢生都在和“思想不清、言語不明”現象作斗爭,因此,他在推理時反應極快,往往能一下子抓住關鍵。(《不列顛百科全書》,1911年,第332頁)
對倫理概念和原則的關注是蘇格拉底思想和行為的核心。蘇格拉底認為,最緊要的是讓人們認識到要活得高尚,必須培養認知能力。只有思想正確,生活才不會誤入歧途。換言之,要想活得堂堂正正,只有愿望是不夠的——僅有好的用意是不夠的。相反,因為倫理問題往往很復雜,因此要想琢磨透此類問題,必須要嫻熟運用認知技能。
蘇格拉底認識到倫理概念對倫理推理很重要,因此,他將對倫理概念的界定置于其辯證法的核心位置。在蘇格拉底對話錄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他極為重視給倫理概念下定義, 并將這些概念同實例和類比聯系起來。
蘇格拉底也許是有意為后世的倫理學奠定基礎。他將許許多多的倫理觀念和原則融會貫通,解釋得清清楚楚,而這些概念和原則正是倫理推理賴以進行的主要基礎。通過努力,蘇格拉底將認知自律和認知自主在倫理推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解釋得很清楚。他強調這樣一個事實:沒有人能代替他人思考,每個人都必須培養思辨技能,并將其用于深思很多復雜的人生難題和問題。
3. 注重基本概念和問題
在蘇格拉底對話錄中,我們可以發現:通過探索問題,蘇格拉底嘗試想通(也幫助別人想通)如何能活得理智清醒、堂堂正正。為此,他經常抓住某個具體的倫理概念不放,力圖做到離概念的本質越來越近。色諾芬在其著作中描述了蘇格拉底使用的這種方法:
(蘇格拉底)時常談些有關人類的問題——探究何為虔敬,何為不虔敬,何為高貴,何為卑鄙,何為正義,何為不公,何為克制,何為瘋狂,何為勇敢,何為怯懦,何為城郭,何為政治家,何為使民之術,何為善牧民者,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了解這些可使人身具紳士風度(高尚、正派),不懂這些則讓人如奴隸般卑賤低下。(《回憶蘇格拉底》)
4. 蘇格拉底詰問法的兩大過程
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蘇格拉底潔問法必不可少的兩大過程,即“破”的過程和“立”的過程(見《不列顛百科全書》):
運用“辯證”法時,很容易識別出兩大過程——“破”的過程中去除謬見,“立”的過程中形成更好的見解。
雖然蘇格拉底認為“如有可能”,進入“立”的過程并完成整個過程非常重要,但他也認為“破”的過程本身同樣很有用:
在柏拉圖所著的一篇蘇格拉底對話錄中,梅諾說:“在我見到你之前,有人告訴我你把大量時間花在質疑和讓別人心生疑惑上。看來,你的巫術和符咒已經讓我陷入這般境地。你就像麻醉劑,只要碰上你,準叫人感到麻木。現在我的靈魂和口舌都已麻木,因此我沒有什么答案說給你聽。”像他這樣的回答者經常在“破”的過程中感到困窘反感,此刻他被蘇格拉底的詰問嚇跑了。即便如此,在蘇格拉底看來,這位回答者也有所收獲:在對談之前,他無知卻自以為知,在對談之后,雖仍是無知,卻隱約已自覺無知,因此日后行事當會更為慎重。(第335頁)
不過,蘇格拉底堅信“立”的過程對認知發展至關重要:
在辯證法的兩個過程中,“破”的過程更加引人注意,一是因為新奇,二是不管是心甘情愿,還是心有不甘,多數人往往在“心生疑惑”階段止步不前。但對蘇格拉底和他的同道中人來說,由“心生疑惑”而至“立”,這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第336頁)
5. 揭露無意識思考
在蘇格拉底詰問法的“破”的過程中,發現不理智的想法是重要的一環。蘇格拉底認為人類思想存在自欺傾向。在他看來,人們之所以行為不理智、不道德,原因在于他們使用了錯誤的推理,這些推理表面看起來合情合理,實則充滿缺陷。因此,他認識到人必須將無意識的想法提升到自覺意識的層次,以便能審視這些無意識思考。這一點在《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有更為具體的描述:
總的說來,蘇格拉底不僅要應對“無知”,還要應對“無知卻自以為知”或“自命不凡”,此二者可謂難以對付的頑敵,其戰壕固若金湯,實難攻破,須誘敵出營,避其鋒芒,出其不意而攻之。因此,蘇格拉底往往先提出某個毫不相干的觀念或某個對方肯定會欣然贊同的見解。然后由此觀念或見解出發,推導出一個出人意料卻又無可辯駁的論斷。這個論斷明顯和對方的觀點相矛盾,對方的觀點自然就站不住腳了。蘇格拉底以這種方式讓對方主動審視自己的觀點,將其逼入了“心生懷疑”或“心生疑惑”的境地。(第335頁)
6. 構思生活的基本原則
現在讓我們看看“立”的過程。接下來這一段重點講述的是如何通過使用類比來幫助回答者構思基本原則,以便以后能在實踐中加以運用。
如果對方已然認識到了自己的無知,并沒有退縮,而是愿意努力求新知,蘇格拉底非常樂意幫助對方,他會繼續提問來啟發對方。想法不自相矛盾,行動才能始終如一,而讓想法不自相矛盾正是詰問的目的所在。蘇格拉底會拿手頭的事例打比方,將對方的注意力引到他打的比方上。他會引導對方盡量將當時的激情和偏見排除在外,自行作出合理的歸納。在這一“立”的過程中,雖然沒了“出其不意”,但卻刻意保留了詰問這一形式,原因在于詰問可以步步為營,讓學習者心悅誠服。(第335-336頁)
下文闡述了蘇格拉底對話錄的內在體系:
那么,蘇格拉底想讓他的聽眾得出什么樣的積極結論呢?該如何得出這些積極結論呢?答案可以在色諾芬那兒找到。我們注意到:一、色諾芬記錄下的談話關注的是政治、倫理、藝術方面的實際行為;二、總體而言,不管是明說還是暗指,通過進行歸納,有一個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三、歸納出的有時是行為準則(通過檢驗已知事例來進行辯解),有時是以相似的方式下的定義。(第336頁)
7. 對后世的影響
蘇格拉底的觀點在思想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蘇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種追求個人正直和認知正直的實用手段,其重大意義至今仍未得到深刻的認識。隨著批判性思維在日常教學中得到實際應用,這個話題重新引起人們的興趣,人們又開始重視起蘇格拉底的方法來。或許有一天,蘇格拉底的方法將成為各級各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摘自:《像蘇格拉底一樣提問》,理查德·保羅、琳達·埃爾德著,張廣龍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