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佛學以及佛教的歷史發(fā)展體系
有了前文的基礎(chǔ),我們現(xiàn)在來介紹和了解佛學以及佛教的歷史發(fā)展體系。我知道,有一部分人對佛學,道學,易經(jīng)術(shù)數(shù)都是不屑一顧的,認為這些都是片面的,糊弄人的。其實對于這一部分人,我不會去勸說,也不會去指摘,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不是說,每個人都是“瞎子”,但每個人都是有局限的。而不給“瞎子”提燈,應(yīng)該是我起碼的智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不輕易介入別人的因果。也是“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的原因。他的心田里,沒有“道或者佛”的種子,你硬要給他嘮叨這些,這叫庸人自擾。
所以能讀到這本書的人,你喜歡這本書,我開心;你不喜歡這本書,我也開心。在介紹佛學體系之前,我講兩個故事,兩個都算是我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吧。你們?nèi)ニ伎肌?/p>
第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阿姨是基督教信徒,她信耶穌。她還是總是宣傳耶穌,很多信徒在她的家里讀圣經(jīng)。至少十多年是這樣的,還給我介紹過信耶穌的好處。然而發(fā)生了一件悲劇的事情之后,她就再也沒有信過耶穌。什么事情呢?她的孩子跳樓了,她悲痛欲絕。她說:“我這樣信耶穌,但他沒有保佑我的孩子,信他干啥?”故事講完了。
第二個故事是這樣的,也是一個阿姨,算是我的客戶,她找我起過法名,那么你就懂了,她是信佛的。有一次她又來了,給她女兒問事情。我問她你最近還參加佛經(jīng)誦讀嗎?她說不了,我有點吃驚。因為她很積極的。
聊了很多,她說她不是不信佛了,只是和原來不一樣了。她說信也行,不信也行,就是她更注重生活實際了。或者說她更注重實踐了,現(xiàn)在很少參加佛教活動了,但是開始爬山了,跳廣場舞了。還問我爬什么山好一些,我給推薦了幾個山。各位,第二個故事也講完了。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佛經(jīng)發(fā)展體系,先看下圖。
佛教作為世界性宗教,其發(fā)展體系和宗派形成體現(xiàn)了跨文化傳播與本土化融合的歷程。以下從發(fā)展脈絡(luò)和主要宗派兩方面解析:
一、佛教的發(fā)展體系
1. 印度佛教的分化
古印度有「種姓制度」,底層百姓苦不堪言,類似「階級固化+996內(nèi)卷」,催生出各種「反傳統(tǒng)思想」(沙門思潮)。佛教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佛陀滅度后因教義理解差異,逐漸分化為三大體系:
小乘佛教(上座部):強調(diào)嚴守原始戒律,追求個人解脫(阿羅漢果),主要流傳于斯里蘭卡、東南亞及中國云南傣族地區(qū)。
大乘佛教:主張普度眾生,以菩薩道為核心,發(fā)展出中觀、唯識等哲學體系,傳入中國后形成漢傳佛教主體。
金剛乘佛教(密教):融入密續(xù)修持與儀軌,強調(diào)即身成佛,后傳入西藏與苯教融合形成藏傳佛教。
佛陀滅度后因教義理解差異,如弟子們對戒律細節(jié)爭論,比如:
能不能接受金銀布施?(印度傳統(tǒng)僧人只能乞食)
佛陀到底是人還是神?所以就有了上座部和大眾部。
上座部(長老派):堅持原始教規(guī),認為「修行靠自己」,目標成阿羅漢(自了漢)。
大眾部(群眾派):主張「佛陀是超人」,教義可靈活調(diào)整,埋下大乘佛教種子。
佛教佛經(jīng)最初靠口傳,怕記錯,開了四次「佛經(jīng)校對大會」,整理成三套《藏》(經(jīng)藏、律藏、論藏)。
南傳佛教用巴利語寫,北傳用梵語,類似「方言版vs普通話版」。
所以其實佛教最開始,就是釋迦摩尼講課,有一些學生聽,這和我們?nèi)寮殷w系形成是一模一樣的。大家聚在一起學習聽課,就有了規(guī)模,就要有管理和規(guī)則,所以就形成了機構(gòu),這個就叫佛教。
佛教按修行發(fā)愿,大概分了兩部分,就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包括金剛乘佛教(密教)其實也是屬于大乘佛教。
所以你先要弄明白,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qū)別。
一、核心理念與目標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
核心理念:以“普度眾生”為宗旨,強調(diào)“自利利他成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核心理念:以個人解脫為核心,追求“阿羅漢果”(徹底斷除煩惱,脫離輪回)。
修行目標:發(fā)“菩提心”,通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利益眾生,最終成佛。
修行目標:遵循“八正道”,通過個人修行證得阿羅漢果,實現(xiàn)自我解脫(涅槃)。
佛陀觀:認為佛陀是超越時空的覺悟者,具有十力、四無畏等功德,可化身千萬救度眾生。
佛陀觀:視佛陀為歷史上的覺悟者(釋迦牟尼佛),強調(diào)其作為導(dǎo)師的角色,而非神格化存在。
二、經(jīng)典與教義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
經(jīng)典依據(jù):以《大般若經(jīng)》《法華經(jīng)》《華嚴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等大乘經(jīng)典為基礎(chǔ),主張“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經(jīng)典依據(jù):以早期佛教“四阿含經(jīng)”(《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為核心,注重原始教義。
教義特點:
強調(diào)“空性”與“緣起性空”;
主張“心性本凈”,可通過修行顯現(xiàn)佛性;
重視菩薩道與六度萬行。
教義特點:
注重“四圣諦”(苦、集、滅、道);
強調(diào)戒定慧三學;
實踐“十六觀智”,逐步證得涅槃。
三、修行方式與制度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
修行方式:
重視禪修與智慧,但更強調(diào)慈悲心與利他行為;
寺院制度復(fù)雜,宗派眾多(如禪宗、凈土宗、密宗等)。
修行方式:
注重個人解脫,嚴格持戒(如過午不食、不蓄財物);
寺院生活簡樸,比丘終身不婚,以乞食為生。
社會角色:僧侶常參與社會教化,與信眾互動密切,甚至弘法至海外。
社會角色:僧侶專注于自身修行,信眾通過供養(yǎng)僧團積累功德,但修行主體仍是個人。
四、地理分布與文化影響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
主要地區(qū):中國(漢傳)、日本、韓國、越南等東亞地區(qū),以及藏傳佛教(金剛乘)。
主要地區(qū):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
文化特征:
融合本土文化(如儒道思想),儀式隆重(如拜佛、誦經(jīng));
寺院建筑宏偉,藝術(shù)表現(xiàn)豐富(如敦煌壁畫、佛塔)。
文化特征:
保留較多原始佛教傳統(tǒng);
重視戒律與禪修,寺院簡樸,以巴利語經(jīng)典為正統(tǒng)。
五、術(shù)語爭議與尊重
名稱問題:歷史上大乘佛教稱上座部為“小乘”,隱含貶義(意為“小道”);而上座部佛教徒自稱為“上座部”(Theravāda),強調(diào)傳承的正統(tǒng)性。現(xiàn)代語境中,使用“上座部佛教”更為尊重。
共通性:兩者均以佛陀教法為基礎(chǔ),共享四圣諦、因果業(yè)報、輪回和解脫的核心思想。
大乘佛教:以利他成佛為目標,理論宏大,實踐多元,適應(yīng)性強。
小乘佛教:以個人解脫為導(dǎo)向,注重原始教義,修持嚴謹。
兩者雖路徑不同,但本質(zhì)目標一致——脫離苦海,證悟真理。選擇何種修行方式,取決于個人根器與文化背景。
2. 中國佛教的三大語系
佛教傳入中國后,分化出三大體系:
漢傳佛教:以漢語經(jīng)典為基礎(chǔ),隋唐時期形成天臺、華嚴、禪宗等八大宗派,融合儒家、道家思想,成為東亞佛教主流。
藏傳佛教:吸收印度密教與苯教元素,發(fā)展出寧瑪派(紅教)、格魯派(黃教)等教派,注重顯密雙修與活佛轉(zhuǎn)世制度。
南傳佛教:保留上座部傳統(tǒng),以巴利語經(jīng)典為核心,盛行于云南傣族地區(qū),強調(diào)禪修與戒律。
3. 歷史發(fā)展階段
傳入期(漢至南北朝):佛教經(jīng)西域傳入,與玄學結(jié)合,形成般若學、涅槃學等學派。
鼎盛期(隋唐):宗派林立,天臺、華嚴、禪宗等體系成熟,寺院經(jīng)濟興盛,國際交流頻繁。
融合期(宋至清):儒釋道合流,禪宗與凈土宗成為民間信仰主流,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qū)發(fā)展。
近現(xiàn)代轉(zhuǎn)型:適應(yīng)社會變革,太虛大師倡導(dǎo)“人間佛教”,強調(diào)入世修行與社會責任。
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作品。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xiàn)居西安。哲學家,藝術(shù)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五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gòu)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