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正當防衛》中的荒誕劇情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李沐風這個法學生不過是把課本知識化作勇氣去阻止一場性侵,卻在與施暴者的糾纏中不慎將其重傷,最終被判防衛過當鋃鐺入獄。
更令人如鯁在喉的是,他竟在獄中的法考習題冊里,赫然看見自己的經歷被抽筋剝骨,變成了一道冰冷試題。
這劇情何其諷刺!它無情地揭示出當下司法實踐與象牙塔教育之間那道觸目驚心的深淵。
法學教材中正當防衛的理想化要件,仿佛自帶神圣光環,可一旦跌入現實審判的泥沼,它卻成為許多人心頭難以承受的重負。
劇中設定的案例正是現實社會對“正當防衛”認定如履薄冰的微縮景觀。
司法機關在認定防衛行為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時往往瞻前顧后。
法官們擔心一旦放過一個防衛行為,后效不可逆,萬一縱容了惡性互毆?萬一讓不法分子借機鉆營?
“唯結果論”更是重石般壓在裁決的天平上:縱使面對人身威脅,只要防衛一方傷及對方過重,無辜者仍可能面臨刑責之刃。
另一邊,大學課堂中的理論教學如同空中樓閣。
法律條文被精確拆分,邏輯被嚴密建構,然而當學生直面血肉模糊的現實案卷與判決書時,才突然驚覺紙上的正義原則與審判庭中的冰冷量尺存在一道深刻的裂痕。
有年輕律師坦言,剛執業時驚覺自己如履薄冰:理論模型面對真實案件宛如易碎的玻璃器皿。
李沐風服刑期間在法考習題中發現自己案情的瞬間,無疑將這割裂推向了極致悲劇的高峰。
一個試圖以理論指導實踐的學生,其案件卻成為未來法學生辨析罪名的“標準化材料”,其中蘊含的殘酷與無奈令人窒息。
這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斷層,其根源深植于對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之間永恒緊張的把握不足。
程序固然是維系制度信任的基石,但當程序成為阻隔具體情景中個體冤屈的高墻,司法便已偏離其濟世本心。
有法官直言,某些案件處理中因擔心引發程序紛擾,最終選擇嚴苛界定防衛行為,致使法理與人之常情背道而馳。
當教科書上的法條化身現實中審判臺上的枷鎖,我們無法對這樣的割裂視若無睹。
法學教育必須放下身段,讓書本里沉睡的“李沐風們”活起來:引入真實判例的深度解剖,洞察裁判邏輯中的人情考量和現實困境。
另一方面,司法界更需探索“正當防衛”認定的新智慧,在保障程序與追求實質之間找到真正平衡點。
霍姆斯大法官曾有箴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 李沐風在鐵窗內看到自己案件成為試題時,該以何心情回想這些曾學習過的理論信條?
我們無法苛責某個學生無法彌合這種割裂。
期待司法實踐與法學教育終能雙向奔赴:讓紙上的條文真正成為支撐善意的堅實力量,避免一個學生因見義勇為反而成被告的悲哀再臨塵世。
防衛這事兒在法律上永遠是個技術活兒,而技術背后的人心所向,才是判斷是非最樸素也最不應被輕易否定的天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