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近日,美國空軍參謀長戴維·奧爾文宣布,B-2即將退出現役,接替它的是代號“幽靈騎士”的下一代隱身戰略轟炸機B-21。這場更替并非突如其來,而是一場早已編排好的戰略升級。但它并不只是技術上的更新換代,而是美國空中霸權再加碼的表征,更深層地揭示了美國在全球戰略博弈中的持續焦慮和失衡狀態。
B-2是冷戰尾聲的產物,是“星球大戰”幻影下的空軍遺產。它從未真正參與過冷戰對抗,卻成為后冷戰時代“全球打擊權”的代表。從1999年科索沃戰爭首次實戰,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場、利比亞空襲,再到如今打擊伊朗核設施,B-2無一不是“開路先鋒”的角色。即使在看似無人機主導的新式戰爭時代,它依舊在用一次次“隱身打擊”重新定義“戰略威懾”。但就是這樣一架在作戰中戰無不勝的空中霸主,仍然沒能逃過技術壽命的鐵律。
美國空軍高層承認,B-2使用的大量隱身技術、航電設備、甚至機體材料都已落后,維護成本居高不下。冷戰思維造就的尖端裝備,面對“多極化、高密度、多層防空”的新時代作戰環境,隱身的代價變得越來越沉重。B-2的隱身涂層昂貴又脆弱,每一次執行任務后的維護周期可以長達數周。更致命的問題在于,其過于復雜的后勤需求使其在全球部署時靈活性遠遜于現代戰術系統。而美國最無法忍受的,就是“代價高但靈活性差”這六個字。
于是,B-21來了。美國空軍已明確指出,B-21將具備更強的信息化集成能力、自動化程度更高,能與第五代乃至第六代戰斗機進行協同作戰。它仍然隱身,仍然能深入敵后,仍然可以執行核與常規雙重打擊,但在這架被稱為“數字幽靈”的轟炸機身上,更大的重點已不再是“看不見”,而是“算得快、聯得上、打得準”。它是美軍推進所謂“聯合全域指揮與控制”(JADC2)體系的關鍵一環,其部署的邏輯不再是“我比你強”,而是“我比你先知道10秒并先打你一下”。
這表明,美國空軍轟炸機力量的更新換代,實則是其對失控的全球局勢的“戰術補救”。從俄烏戰爭至今仍無了局,再到中東劇烈動蕩、臺海不確定性上升,美國的軍事存在已無法像上世紀那樣“單點決勝”,必須轉向“體系制勝”。B-21的出現就是這個思維轉變的結果——空軍不僅要能打,還得能“在信息主導下搶先動手”。
但這種“升級”并非沒有代價。B-21的研發成本、采購價格、部署周期均遠超當年的B-2。截至2025年初,首批B-21仍處于測試與初步部署階段,全面服役至少還要三到五年。而在此之前,美國若再爆發如伊朗空襲這樣的大規模遠程打擊行動,仍要依賴老舊的B-2撐場。更現實的問題是,美國國會對B-21的支持更多出于戰略焦慮,而非理性需求。在“與中俄長期戰略競爭”這一敘事下,任何一項新型裝備都能迅速拿到預算批文,而是否真正適應未來戰爭,反而成了次要問題。
反觀伊朗核設施遭襲事件,其實際效果與象征意義并重。一方面,它確實重創了伊朗的一處核心地下鈾濃縮設施,但另一方面,它更像是美國向全球展示“我仍擁有隨時、精確、致命打擊你核心目標”的能力。這場行動是對B-2隱身性能的最后一次“高光秀”,也是對B-21“登場”的一次輿論造勢。
但這樣的戰略表演是否真能壓制對手?現實是,美國越來越依賴少數高價值戰略平臺進行軍事威懾,其軍事投送的門檻越來越高,回旋余地越來越小。一旦對手發展出有效反隱身雷達,或者部署高密度區域拒止系統,再先進的B-21也可能面臨“近不了身”的窘境。更關鍵的是,類似B-21這樣的高端平臺本質上仍是冷戰邏輯的延續——靠有限數量的超級平臺在關鍵節點投下致命一擊。這種打法在多元、復雜、持久的新時代戰爭中能否奏效,誰都說不好。
美國空軍的“換代”,表面上是技術前進,實際上更像是一種自我加壓。在美軍維持全球部署的時代漸行漸遠之際,它必須通過更新裝備來維持“可信的全球打擊”幻覺。但任何依賴幻覺維系的戰略,終究經不起現實碰撞。而B-21接替B-2,究竟是戰略升級,還是焦慮下的“技術救贖”,未來或許會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