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雇傭兵被困,后有將軍高呼“進攻俄羅斯”,波蘭這一波操作像是把一只腳邁進了火山口。
7月初烏克蘭東北部的蘇梅方向,局勢急轉直下。
俄軍兵力逼近州府,波蘭雇傭兵陷入包圍圈。
就在各方猶豫時,波蘭前將軍格羅馬茲尼科站出來,拋出一句震撼全場的話“我們要組建百萬預備軍,直接打進俄羅斯!”
話說的挺硬,能有一百萬軍隊嗎。
說波蘭雇傭兵是“志愿者”其實已經不太準確。
在烏克蘭戰場上這支隊伍已經系統化、編制化,有名字、有番號,叫“波蘭志愿者團”(Polish Volunteer Corps)。
組建時間可以追溯到2022年戰爭初期。
那時候波蘭政府默許甚至鼓勵退伍軍人和有作戰經驗的志愿者前往烏克蘭。
這些人慢慢聚起來,訓練、協同、編隊,逐漸從一群人變成一支隊伍。
他們曾出現在哈爾科夫、頓涅茨克打過反沖擊,也守過前線。
在某些戰線上甚至是他們獨自壓陣。
這次蘇梅戰場被圍不是他們第一次碰上硬仗,但卻是第一次被俄軍包抄至死角。
這事擱誰身上都憋屈。
更別說背后還牽扯著波蘭的臉面、政策和未來。
就在蘇梅戰況吃緊的第三天,波蘭前將軍格羅馬茲尼科站出來了。
他沒有說“我們要談判”,也沒有說“北約會保護我們”。
他說的是:“我們沒有幾周時間動員軍隊,我們要在第一分鐘回應。”
這句話聽起來像戰術建議,實際上是戰略宣言。
他的主張是:波蘭要打造一支百萬級別的預備軍,不守邊境,要打進去,打進俄羅斯本土。
目標明確,態度鮮明,語氣幾乎不帶喘氣。
他說波蘭是“前線國家”,不能再幻想別人來救,不能再等北約表態。
“主動出擊”這個詞,終于從波蘭軍界的幕后走到了臺前。
人支過去了,裝備也不能落下。
波蘭退役坦克PT-91本來預計封存或者報廢,但現在大量開進了烏克蘭。
這批坦克雖然是基于T-72改的老型號,但在烏軍手里就像二手車換了個發動機,照樣能跑。
2024年年底前后,PT-91成批轉交烏軍。
現在它們主要部署在哈爾科夫、頓巴斯一線,承擔快速機動和陣地防御任務。
這不只是裝備轉移,更是波蘭軍事援助體系化的一部分。
一邊更新K-2和M1系列,一邊把“舊家當”送上前線,波蘭這一波“以舊換戰”操作得相當熟練。
格羅馬茲尼科說100萬,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你當你美國?”
但他說了一句很實在的話:“我們國家有三千萬人口,為什么不能動員一百萬人?”
細想一下還真不是完全空話。
波蘭早在2022年就取消了國防預算上限。
意思很簡單:需要多少錢批就是了。
更關鍵的是裝備早已在路上。
波蘭已訂購1000輛K-2坦克、250輛M1A2、116輛M1A1,還有300多門K-9火炮。
遠程火箭炮方面486套HIMARS、360套K-239,外加800枚射程900公里的彈道導彈。
這些數字不是戰術演示,而是已經簽了合同、排產、交付的真家伙。
2025年6月2日波蘭與韓國簽署了一份60億美元的K-2軍購協議。
這次不一樣,不是全進口,而是63輛在波蘭本土組裝。
韓國提供技術轉讓、升級方案、維修支持,波蘭負責建線、裝配、測試。
這就不是買東西了,是建廠。
未來波蘭的K-2不再是“進口車”,而是“國產改裝車”。
供應鏈、維修體系、彈藥適配全部本地化。
這對百萬軍隊來說是質變,不再受制于人。
從這些部署看得出來,波蘭現階段的核心不是“抵抗”,而是“打出去”。
300公里打擊范圍的HIMARS和K-239已在部署,下一步是900公里的彈道導彈。
目標很明顯:俄西部縱深,包括圣彼得堡在內的戰略設施。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防御態勢”,而是有計劃、有目標的“區域壓制”。
波蘭正試圖在東歐構建一個遠程火力平臺,能打也能嚇,能動也能守。
從雇傭兵被圍,到百萬大軍設想,再到遠程武器部署和K-2國產計劃。
波蘭這場“安全變革”走得很快,也很狠。
這不是一場單一事件引發的輿論風波,而是一系列地緣焦慮、歷史記憶、軍事現實疊加的結果。
波蘭正試圖從一個“地緣緩沖帶”變成“主動出擊者”。
未來如何?沒人能打包票。
但這一次波蘭已經清楚表明:它不再等別人保衛,而要親自進場。
麥田守望工場2025-07-05雇傭兵被俄軍包圍后,波蘭前將軍緊急呼吁,建百萬大軍攻入俄本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