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條刻在地圖上的北緯17度線,早就被抹掉了四十多年。可現在看,它哪里是消失了,分明是刻進了骨子里,從地上轉到了人心里。越南現在一門心思地向美國靠攏,這條心理的分界線,反倒是越來越清楚,甚至有了重新撕開的危險。
我們把時間倒回1975年4月30號。那天,北越的坦克直接開進了西貢的總統府,南越總統阮文紹倉皇出逃,漫長的越南戰爭總算停了。西貢也改名叫胡志明市,國家名義上是統一了。
我們為什么說“名義上”?因為這場統一,給人的感覺就像拿膠水把兩張完全不同的圖紙硬粘在一起。表面看是一整張,可那股貌合神離的勁兒,怎么都藏不住。
你想啊,南越是個什么地方?它靠著大海,有天然的港口,還有法國人和美國人留下來的工業底子。南越人早就習慣了跟西方世界打交道,腦子里裝的是市場與資本。再看北越,那是從深山老林里打出來的天下,干部們最擅長的是思想動員以及行政命令。
一個國家,生長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基因。
到了1986年,越南也學我們,搞起了“革新開放”。這一下,南北的差別徹底藏不住了。
胡志明市像是被注入了強心劑,外資、工廠、高樓,一茬接一茬地往外冒。南方的年輕人,削尖了腦袋學英語,就為了能進一家外企。與此同時,北方的河內呢?還在按部就班地開會、發文件、統一思想。一個國家,兩種節奏,經濟上的鴻溝就這么越拉越大。
最扎心的是什么?是一份財政數據。有一年,越南官方的數據清清楚楚地寫著,以胡志明市為龍頭的南部經濟圈,給國家貢獻了超過60%的稅收,但最后分到手的財政預算,連20%都不到。
這數字一公開,南方人的情緒徹底引爆。網上吵翻了天,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累死累活地掙錢,你們在河內坐著花,這公平嗎?” 這話雖然糙,但理不糙,一下子就戳中了南北之間最疼的那根神經。
這疙瘩不是一天兩天了。就拿2018年來說,越南想搞個“經濟特區法案”,要把幾塊地租給外資,租期最長99年。這下可捅了馬蜂窩,全國都鬧起來了。鬧得最兇的地方,恰恰就是南部的平順、芽莊與胡志明市。現場打出來的標語,很多都直接寫著“北方佬滾蛋”、“我們南方不同意”。官方雖然拼命壓制消息,但現場的早就像病毒一樣傳開了。
我們看看,這哪里像一個統一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國家?南北的裂痕,就像一道埋在地下的舊傷,平時看不見,可一到陰雨天,就鉆心地疼。
更別提那個權力結構了。我們掰著指頭數數越南現在的高層,幾乎清一色都是北方背景。河內是權力的絕對中心,南方在他們眼里,恐怕就是一個會下金蛋的母雞,只管賺錢就好了,別的事情少摻和。
從2010年開始,越南的一些手機地圖App上,就偷偷流傳一張“新越南地圖”。中間畫條線,南北兩個顏色,南邊的首都就是胡志明市,國名直接叫“越南共和國”。這東西官方當然不認,可越刪,傳得越火。
美國的橄欖枝,究竟是蜜糖還是毒藥?
就在越南內部暗流洶涌的時候,美國人來了,并且手里還舉著一根又粗又大的橄欖枝。
2023年,美國總統拜登訪問河內,直接把美越關系提到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最高級別。緊接著,商務部長雷蒙多又屁顛屁顛地帶著一份大禮包飛了過去,芯片、稀土、人工智能,給的全是當下的硬通貨。白宮更是把話挑明了說:越南,就是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新供應鏈伙伴。
這話,越南聽了能不激動嗎?訂單跟雪片似地飛過來,工廠的機器連軸轉。胡志明市的碼頭上,集裝箱堆得像山一樣高。光是2023年,越南對美國的出口額,就沖破了970億美元,比前一年暴漲了20%多。
華為被擠走的市場,蘋果與谷歌立馬填了進來;中國手機空出來的柜臺,三星馬上加單給補上了。
可我們得問一句,這些好處,到底進了誰的口袋?
是南方,而不是整個越南。
美國那些公司,賊精賊精的。它們一股腦兒全扎在了越南南部,特別是胡志明市、同奈、平陽這一帶。這片地方,當年就是南越的工業心臟與美軍的大本營,有港口、有技術工人,基礎好。北邊呢?啥都缺。
2024年初,一份越共的內部會議紀要流了出來,里面有句話,措辭相當不客氣,叫做:“防止地方資本異化國家意識形態基礎。”
我們把它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得死死盯住胡志明市,別讓你錢掙多了,心就野了,忘了誰才是老大。
話音剛落,北方的“緊箍咒”就念上了。河內直接下令,南部那幾個經濟重鎮,以后再想跟外資簽什么大合同,自己說了不算,統統要上報中央批準。
這一下,南方的火氣“噌”地就上來了。
美國那邊一看,機會啊!他們馬上通過各種非政府組織(NGO),開始在越南南部搞所謂的“公民社會建設項目”,說得好聽,是“提升地方民眾的議政能力”。這套路我們太熟悉了,就是從民間給你遞刀子,煽動你內斗。
河內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又一份內部文件傳出來,對南方的警惕級別直接拉滿,明確說要“防范外部勢力利用經濟誘惑,在地方形成分裂主義傾向”。
我們看,這個死結是不是就打上了:南方越倒向美國,經濟上就越想自立;它越想自立,北方就越要打壓;北方越打壓,南方就越覺得委屈,就越想掙脫,然后就更緊地抱住美國的大腿。
美國人想要的,絕不只是幾個廉價的工廠與港口。它想要的是一個能替代中國,并且能在南海問題上替它沖鋒陷陣的棋子。而那個經濟發達、思想西化、并且對河內心懷怨氣的越南南方,簡直就是這枚棋子的天選之子。
只是這根橄欖枝,一旦沾上了政治的劇毒,誰握著它,誰的手就得先爛掉。
當矛盾攢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是悄無聲息的了,它會發出聲音。
2024年底,越南政府搞人事調整,新任命的兩位副總理,一點懸念都沒有,全都是北方體系出來的人。之前南方呼聲最高的那位胡志明市籍的候選人,被干脆利落地刷掉了。
這在河內看來,可能是常規操作,但在南方,卻像被狠狠地扇了一記耳光。
這之后,南方的私營資本圈里,氣氛變得異常緊張。不少企業開始默默地收緊在本土的投資計劃,甚至開始把資金往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轉移,給自己找后路。
大學校園里的風向也變了。在胡志明市的幾所名牌大學里,學生社團的活動內容有了微妙的變化。過去大家愛搞英語演講、模擬聯合國,現在呢?他們開始頻繁地邀請美國、韓國的大企業,來學校搞“校園宣講”。名義上是幫學生找工作,但骨子里,是在向全世界釋放一個信號:我們南方,要和世界同步,不想再被河內那套舊模式給綁架了。
說到這里,必須得說回我們中國。看著鄰居家這鍋粥快要沸騰了,我們會怎么做?還會像幾十年前那樣,再次“出手”嗎?
我們認為,今天的中國,已經完全不需要用幾十年前的那種方式來“出手”了。時代不同了,我們手里的牌,也完全不同了。
目前,我們表面上非常淡定,外交部的回應都是標準答案:希望越南保持政局穩定與經濟發展。 但水面之下的動作,其實早就開始了。
其一,2025年3月,在中越邊境口岸,一些微妙的變化發生了。拿廣西憑祥、云南河口這些地方來說,越南貨車的通關效率,突然就慢了下來。以前一天能搞定的事,現在排隊三四天都算正常。海關給的說法是“系統在升級”、“檢疫要加強”。但那些做了幾十年邊貿生意的老板們,心里比誰都清楚:這不是技術問題,這是態度問題,是敲打,是提醒。
其二,4月份,我們海關總署發布了新的技術標準,對從越南進口的水果、水產品、家具這些大類商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短兩周時間,越南對華的出口額,應聲下跌了將近三成。
這些事,我們國內媒體沒大張旗鼓地報,越南官方也不敢公開跳出來抗議。可誰最急?是越南南方的那些出口加工廠老板。他們的工廠就扎堆在平陽、隆安這些省份,訂單一大半都依賴中國市場。現在貨賣不出去,工人的工資得照發,銀行的貸款得照還,急得團團轉。
我們甚至都不需要大聲說話,只需要把進口的閥門稍微擰緊一點,就足以讓越南南部的經濟感到刺骨的寒意。
軍事層面,動作更加安靜,但分量更重。在南海,我們的海警船與軍艦,明顯增加了在爭議島礁附近的巡航頻次與時長。越南的海警船看到了,絕大多數時候只能遠遠地看著,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樣輕易上來搞小動作了。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打法。我們心里很清楚,越南的命脈,一頭牽著美國主導的全球市場,但另一頭,更緊地連著我們這個搬不走的巨大鄰居與市場。越南想在中間玩“竹子外交”,搞左右逢源,但它手里的籌碼,其實少得可憐。
美國要的,是一個能隨時犧牲的“代理人”。它今天能把你捧上天,明天就能因為利益需要把你扔進泥坑,當年的南越就是血淋淋的教訓。而我們中國想要的,是一個和平、穩定、不給我們添亂的鄰居。
如果越南的親美,只是為了悶聲發大財,那我們或許還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如果這種親美,是以犧牲國家統一為代價,甚至想引狼入室來挑戰整個地區的安寧,那就等于直接踩了我們的紅線。
所以,我們還會不會“出手”?答案是必然的。但“出手”的工具,早已不是當年的槍炮。 它可以是海關的一紙公文,可以是南海的一次例行巡航,更可以是在“一帶一路”的宏大規劃里,畫一條繞過你的新路線。
真正該焦慮的,不是北京,而是河內。越南的高層們必須想清楚:為了抱住美國那條充滿變數的大腿,而讓自己的國家重新掉進南北對立的深淵,甚至與身邊這個你永遠無法繞開的強大鄰居徹底翻臉,這筆賬,究竟值不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