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印度海軍正式接收了P17A型護衛艦二號艦“烏代吉里”號。這艘自2019年便開始建造、耗資高達7.5億美元的戰艦,被印度媒體盛贊為“首款裝備相控陣雷達的隱身護衛艦”,甚至宣稱其性能超越了中國054B型護衛艦。
當官方照片公之于眾,軍事觀察家們的目光卻聚焦在了艦首那門毫無隱身處理的奧托76毫米緊湊型艦炮上,這門明顯與隱身設計背道而馳的裝備,成了比艦艇本身更受關注的亮點。
P17A護衛艦滿載排水量達6673噸,紙面數據相當亮眼。149米的修長艦體上,配備著以色列的相控陣雷達;32單元的巴拉克 - 8中程防空導彈,交織成嚴密的火力網;8聯裝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導彈,彰顯著“強大”的打擊能力;美國通用電氣的LM2500燃氣輪機與德國MAN柴油機,共同構成了動力核心。
這些先進裝備的背后,卻隱藏著諸多隱憂。不同國家的裝備,其火控協議各不相同,要將以色列雷達、俄式近防炮、意大利主炮和印俄導彈通過數據鏈整合,難度極大。印度斯坦造船廠的工程師私下承認,這一過程就如同“讓安卓手機給蘋果手表充電”,困難重重。
艦炮配置的現實更是荒誕。P17A首艦“尼爾吉里”號裝備的是帶隱身炮塔的奧托SRGM新型艦炮,而“烏代吉里”號卻裝著幾十年前的緊湊型老炮。據印度媒體《先鋒報》爆料,由于馬扎岡船廠采購流程延誤,這門炮竟是從退役的“戈達瓦里”級護衛艦上拆解移植而來。
核心部件的供應也受制于人。2024年,俄烏沖突導致精密零件斷供,3艘在建的P17A護衛艦被迫停工長達五個月,這無疑暴露了印度“自主國防”口號下供應鏈的脆弱。
作為P17A的“王牌武器”,布拉莫斯導彈的實戰表現卻令人大跌眼鏡。在2025年5月的印巴沖突中,印度發射的上百枚布拉莫斯導彈狀況百出。部分導彈被巴方的紅旗 - 16成功攔截,更多的則像無頭蒼蠅般偏航,甚至有一枚徑直飛向了阿富汗邊境。事后分析指出,其俄制X波段雷達導引頭在電子干擾下失效,衛星導航系統也遭到了欺騙。
此前,越南曾斥資7億美元訂購該導彈,可交付后的測試命中率卻不足40%,與印度宣傳的“5米精度”相去甚遠。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由于越南本國軍艦噸位過小(僅2000噸),甚至不得不考慮額外購買印度的二手護衛艦,來裝載這些導彈。
印度軍工長期存在一個悖論:能用“買買買”解決的問題,絕不自主攻關。奧托76毫米艦炮在印度海軍中服役已超三十年,印度仍在材料熱處理工藝上苦苦掙扎,且仿制對象還是20世紀60年代的技術。直到2025年6月,才傳出“成功仿制炮管”的消息。
印度海軍規劃中,7艘P17A將與054B形成“大洋對抗”。但撥開宣傳的外衣,P17A的真實戰力令人擔憂。老式艦炮的雷達反射面積巨大,相當于增加了一座上層建筑,讓數億美金投入的隱身設計功虧一簣。巴拉克 - 8導彈平均裝填時間長達8分鐘,是中國海紅旗 - 16裝填時間的3倍,持續防空能力嚴重存疑。艦員需要掌握六國裝備的操作手冊,操作難度極大,在2024年的演習中,“尼爾吉里”號就曾因誤觸火控序列,導致系統死機。
站在孟買港口的“烏代吉里”號,其裝備清單猶如一面萬國旗,這正是印度軍工的真實縮影——雖能快速堆砌參數,卻難以鑄就體系統一。當印度媒體歡呼“碾壓054B”時,中國船廠正批量下水全電推進、綜合射頻的真正隱身護衛艦。
那門“十分復古”的奧托艦炮,炮管在烈日下散發著冷光,它的年齡甚至比操作它的水兵還要大。印度海軍需要的,不是又一場媒體狂歡,而是一場徹底的技術革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