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7月9日美國設定的關稅談判 “大限”日益臨近,美國與各方的貿易談判情況備受關注。從目前的態勢來看,談判結果可謂是喜憂參半,各方博弈激烈。
歐盟在與美國的談判中立場愈發強硬。面對美國的關稅壓力,歐盟成員國堅持要求美國取消對歐盟關稅作為協議前提。歐盟委員會委員謝夫喬維奇本周訪美,將與美國相關官員舉行關鍵會談,歐盟期望借此降低美國對其征收的10%基準關稅及部分行業關稅。然而,歐盟內部在反制措施上尚存分歧,談判結果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甚至不排除破裂的可能。
英國雖與美國達成了部分框架協議,美國取消了對英國飛機發動機等商品的10%關稅,但鋼鋁關稅問題仍未解決,英國出口相關產品仍面臨高關稅風險,若談判無果,關稅還可能進一步翻倍。
加拿大則因擬征收的數字服務稅問題,在美方威脅下選擇“屈服”,取消了該征稅,以維持與美國的貿易談判進程。
日本與美國的貿易談判聚焦汽車關稅,盡管日方已拿出諸多籌碼,如擴大進口美國能源和農產品等,但美方始終不肯讓步,談判陷入僵局,特朗普甚至對達成協議表示懷疑,暗示將提高從日本進口商品的關稅。
韓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談判期限,韓方可能無法在“大限”前完成談判,正努力爭取延長關稅暫緩期。其國內民眾也因美國濫施關稅而多次示威抗議。
印度與美國的談判進入“加時賽”,雙方在汽車零部件、鋼鐵和農產品進口關稅等問題上分歧明顯,雖有消息稱美印“非常接近”達成一致,但仍未最終敲定。
東盟國家則采取“混合”策略應對,越南、印尼等國紛紛做出調整,期望通過談判合作避開高額關稅,既保持區域團結,又允許成員國靈活開展雙邊談判。
總體而言,美國與各方的貿易談判在關稅“大限”的壓力下,呈現出復雜多變的態勢。各方基于自身利益,與美國展開了不同程度的博弈,最終結果如何,仍有待觀察,而這也將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美國在貿易談判中態度強硬的原因是什么?
美國在貿易談判中態度強硬,主要是基于經濟利益、政治考量以及自身實力優勢等多方面因素。
經濟利益驅動:美國長期存在貿易逆差,如對日本就有較大貿易逆差,美國希望通過提高關稅等強硬手段減少逆差。同時,美國部分產業面臨國外競爭,如汽車產業受到日本等國汽車品牌沖擊,市場份額下滑,就業崗位受影響。美國試圖通過貿易談判中的強硬態度,保護本國相關產業,推動產業復蘇,增加就業機會。此外,美國還想借此打開其他國家市場,促使他國增加對美國產品的進口,為本國企業創造更多利益。
政治因素考量:貿易政策是美國政府的政治工具之一。特朗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旨在迎合國內選民,鞏固政治支持,通過強調貿易保護,讓選民看到其為美國爭取“利益”的決心,從而獲得更多政治資本。同時,美國希望重塑以美元為核心的貿易體系,扭轉美元貶值趨勢,通過貿易談判中的強硬姿態,試圖讓其他國家在貿易規則制定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美國的調整,維護其在全球經濟中的霸權地位。
自身市場優勢支撐:美國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2023年數據顯示,其消費規模達16.3萬億美元,占全球消費總額的29%,遠超其他國家。這使得美國在全球貿易中占據絕對話語權,能夠通過關稅政策直接影響其他經濟體的出口利益,其他國家為了保住美國市場,往往不得不做出一定讓步,美國也因此有恃無恐,在談判中態度強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