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難怪美芯接連破防,“中企”再加碼50億建廠計劃,外媒:遲了
天天想著對華發起“卡脖”,這下直接翻車了。
據央媒消息,今年以來,進口芯片的市價持續走低,從百元高位跌至兩位數,一款意法半導體芯片作為電子控制系統的核心部件,曾在2021年因需求緊俏漲至3500元/個,如今報價約600元,降價幅度超80%,另一型號的芯片現價也只有高位的1/10。
從宏觀上看,這場芯片行業的大動蕩,背后有著復雜的原因,美芯巨頭的衰落、我國市場的冷落、華為等企的逆襲、全球經濟低迷等因素交織在一起,正在重塑全球芯片格局。
眾所周知,近年來美高層打著“專利侵權”旗號,聯合盟友對我國半導體產業發起多次打壓,比如通過不斷修改“芯片規則”導致臺積電、高通、三星、ASML等半導體巨頭都無法對華為等中企自由出貨。
起初,芯片禁令確實給了我國的半導體產業一個當頭棒喝,但也因禍得福,讓國內企業意識到掌握自主技術的重要性,摒棄了早年“造不如買”的錯誤觀念。
盡管開頭難、盡管阻力大,但我國企業還是在種種限制下奮起直追,憑借自主創新決心加大在半導體領域的布局,比如華為開發出了麒麟芯片,這款芯片在5G領域表現優異,甚至趕超美企所造的競品。
事實上,美高層芯片管制的這把烈火,早就燒到了自家頭上。
由于無法自由向華供貨,高通、英偉達等美芯巨頭的市場份額持續下滑,并對市值造成影響,曾經市值高達3000億美元的英特爾,目前市值大幅縮水至不足1900億美元。
與此同時,我國本土芯片廠商華為海思、中信國際等卻迎來了訂單井噴,今年前7個月,我國芯片總出口額高達6409.1億,同比暴增25.8%,相當于每天出口近31億芯片,前景十分可觀!
如今,我國在國產芯片上再度加碼。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消息,我國計劃在2025年之前建立31座大型晶圓廠,目標全部鎖定在成熟制程。SEMI還指出,中國大陸地區的晶圓廠建設速度已居于全球頭名。
有美芯高管感慨,這簡直就是“逼走同類”,他們原本是想遏制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結果反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種自作聰明的做法,到頭來導致了自身市場的崩潰。
美媒華爾街日報則對此分析道:這可能導致更多買家依賴中國大陸生產的成熟芯片,美企動作已經遲了。
就連比爾·蓋茨也曾就此發表見解:“阻止中國獲得高端芯片的行為,只會適得其反。”
這一觀點不止是在半導體、在生科領域同樣得到了深刻體現。隨著國內生物科技企業成果陸續面世,標志著此前被西方國家占據的科學研究制高點也一個接一個地淪陷。
但正如國產芯片進步飛速一樣,我國生物學家僅用2年,便研發了效率更勝西方的全酶法制備工藝,使其成本削減九成以上
在國產自研崛起的背景下,任由西方機關算盡,也只能目送主動權被我方握在手中了。
截止2024年6月,我國半導體專利的全球占比已高達71.7%,以超過美方2萬項專利的明顯優勢,居于世界頭名。這一成就不僅標志著專利數量上的壓倒性趕超,更直觀反映出我國在技術創新領域的話語權增強和技術實力的彎道超車。
未來,我國還將繼續推動各產業自立自強,進一步提高市場占有率,回頭再看,美高層的制裁,終究不過是“制裁了個寂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