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0年,根據氣象部門統計,我國暴雨日數每10年增加3.8%,城市熱島效應、雨島效應等更是增加了城市的暴雨強度。同時,城市建設也導致徑流總量增加、洪峰流量加大,城市內澇風險加劇,如何用新技術來應對城市安全風險?
在今天(7月5日)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應急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城市復雜風險防控與韌性治理上海市應急管理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的第一屆應急管理新視野國際會議上,全國城市安全專家們提出的不少問題引發了參會專家的熱議。來自全國的學者圍繞人工智能時代的城市復雜風險治理與應急管理創新進行探討。
當下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加速與新興技術迭代演進,城市系統面臨的復雜性風險呈現多維度、跨領域、高動態特征,傳統應急管理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度融合,為風險感知、預警研判、協同響應與韌性恢復提供了全新范式,同時也催生了技術倫理、數據安全與治理效能等深層議題。如何依托智能技術重構應急管理體系,已成為全球的核心關切。
中國災害防御協會會長鄭國光談到,現在城市安全風險正呈現多樣化、結構復雜化的特點,而且影響更加廣泛。
尤其是特大城市,面臨自然災害特別脆弱。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明顯增加,災害極端性和不確定性加大,小災引發大災并形成災害鏈很常見,加快推進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尤其重要。而且,調查顯示,全國“頭頂一盆水”的城市,即上游有水庫的城市差不多占全國城市數量的25%左右,這尤其考驗城市安全風險的應對水平。
尤其是經濟發展帶來的產業鏈相互依存,城鎮化加快,城市人財物高度集中,災害鏈延長、風險增加,使得災害防范應對的難度加大,如果缺乏必要準備,災害影響危害后果將會很大。
鄭國光透露,在過去幾年中,國家有關機構組織了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機關、企事業單位、第三方機構等500萬余名專業技術人員,依靠科技手段,完成了城市災害的普查調查工作,共獲取全國災害風險要素數據83.67億條(項),建成了互聯互通、數據共享的“1+10+32”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
他提出,要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必須加強科技創新,構建城市安全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城市安全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加快推進城市安全信息化建設。目前全國城市安全風險防范中,各類大模型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如何加強科技創新,構建城市安全科技創新體系,還需要多部門攜手。
北京科技大學城鎮化與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長岳清瑞談到,城市安全的新風險正不斷出現。而面對這些風險我們的認知程度低,應對經驗少,管控挑戰大。比如,新技術帶來的城市安全風險。就以2018年uber自動駕駛汽車撞人致死為例,這也是全球首例類似事故,為城市交通安全風險帶來了新的挑戰。此外,新材料發展帶來的微塑料的可吸附與釋放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造成嚴重的生態風險。新能源發展帶來的城市災害,比如2021年北京光儲充一體化項目因熱失控發生火災爆炸。新業態帶來城市安全風險,比如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引發數據安全、網絡信息安全等問題。
他談到,我們目前應對城市安全問題仍然有四個準備不足,即思想準備不足、組織準備不足、科技準備不足、物質準備不足。其中,既有認知不夠帶來的,也有技術發展不夠和城市安全保障體系構建不完善所帶來的。如何推動城市的系統安全需要專業人士仔細研究。
這次會議還邀請了來自美國、德國、俄羅斯等外方專家,加速推動應急管理的深度國際交流。同時,在長三角應急管理一體化背景下,本次論壇還特設長三角應急管理論壇,圍繞“智慧‘應急’,共筑城市安全防線”開展研討。
原標題:《我國暴雨日數每10年增加3.8%,城市暴雨強度更大,城市災害如何防控?》
欄目主編:樊麗萍
來源:作者:文匯報 姜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