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大象新聞報道《花2.18萬元租賃哺光儀致女孩右眼永久損傷》引發社會關注。報道中,一名女孩使用“艾爾興”哺光儀后被指右眼黃斑損傷,事件涉及近視防控產品的安全性爭議。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曾駿文教授與香港理工大學何明光教授從臨床與學術角度回應,強調需以客觀醫學證據界定因果關系,避免過度解讀。
事件核心:單眼損傷與使用時間線存疑
據報道,女孩于2024年5-6月與艾爾興簽約租賃哺光儀,而2024年12月青島眼科醫院病歷顯示其“使用紅光二年”。時間線的矛盾成為首要疑點。曾駿文教授指出,需明確女孩首次使用哺光儀的具體時間、是否持續使用同一儀器,以及期間是否定期進行眼科檢查。“若缺乏治療前后的黃斑OCT基線數據,無法直接判定損傷與哺光儀使用的關聯。”他強調,目前女孩雙眼視力仍為1.0(正常范圍),但右眼出現閃光、視物變形等視功能異常,與多家醫院2024年底至2025年初的OCT檢查顯示的黃斑結構異常相關,需通過動態復查OCT對比結構變化。
何明光教授補充,臨床報告顯示女孩僅右眼黃斑OCT出現“橢圓體帶不連續”,但視力、微視野MP3檢查均正常,“這屬于結構改變而非功能損傷,不必過度恐慌”。他特別指出,哺光儀通常為雙眼治療,單眼出現問題的案例更需追溯個體差異及使用細節。
專家共識:全球案例罕見,永久損傷定義需謹慎
曾駿文教授表示,作為長期從事近視防控的臨床專家,他未遇過因哺光儀導致黃斑病變的患者,全球相關報道“僅個位數”,且多數停用后視力可恢復。“眼科教科書無‘黃斑永久性損傷’的標準定義,‘永久失明’多見于視神經切斷、視網膜動脈阻塞等器質性損傷,而該案例中若視力未持續惡化,尚不能界定為永久損傷。”他建議廠家、家長配合眼科專家會診,通過治療前、后OCT對比明確損傷誘因。
何明光教授從循證醫學角度分析,即便存在光損傷,其概率也低至“萬分之一”,且現有文獻顯示此類損傷“一定可以恢復”。他建議患者補充葉黃素(10mg/天)、維生素C(500mg/天)、維生素E(400IU/天),并尋求兒童眼底病專家(如中山眼科中心丁小燕教授)會診,通過長期隨訪評估恢復情況。
爭議焦點:哺光儀的“療效”與“監管”平衡
兩位專家均認可哺光儀在近視防控中的顯著效果。何明光教授提到,大量臨床試驗證實,哺光儀對早發近視、高度進展性近視兒童效果突出,“是唯一可引起眼軸縮短、近視回退的干預手段”。但曾駿文強調,安全性是核心前提:“國家藥監局2024年7月1日已要求哺光儀按三類醫療器械重新申請,這是規范行業的必要舉措。”
對于產品使用,專家一致建議:僅適用于近視度數或眼軸進展難以控制的青少年,且必須在醫生指導下嚴格監測眼底。曾駿文指出:“近視防控的根本是減少近距離用眼、保證戶外活動,醫療干預應作為‘輔助手段’。”
行業警示:監管升級與科學防控的必要性
此次事件折射出非醫療級近視防控產品的監管空白。何明光教授提醒家長,選擇哺光儀需關注企業是否具備齊全的醫療器械資質,避免使用“無證產品”。曾駿文則呼吁建立行業規范:“使用者需定期檢查眼底、屈光度及眼軸,若出現視物變形、閃光感等癥狀,應立即停用并就醫。”
目前,涉事企業在回應中表示,已安排多學科專家團隊為女孩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并建議進行定期眼底oct監測。企業特別提到,若最終醫學鑒定確認損傷與產品使用存在因果關系,將承擔全部責任。同時,專家均強調,在缺乏治療前后OCT數據及完整使用記錄的情況下,急于判定“哺光儀導致永久損傷”有失嚴謹。近視防控需在科學證據與臨床實踐中尋求平衡,而規范監管與醫患協作,仍是破解此類爭議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