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4點18分,25萬日本網友蹲守在日本全國緊急地震速報的油管直播間,等待“世界末日”的到來。
平安,平安,平安……
無數個平安消息到來,截止到目前,日本全境并沒有發生任何所謂的“摧毀全國的毀滅性超級地震”。
——雖然有一小撮人,可能是真心實意地期望世界末日的降臨,但對于大多數日本網友來說,這估計還是要長舒一口氣,甚至有一種劫后余生的錯覺。
過去幾個月,“2025年7月5日將是日本末日”的傳言在網絡上越傳越廣,從社交媒體一路傳到主流媒體,甚至逼得日本政府和氣象廳都不得不出面多次辟謠。
但即便如此,還是擋不住不少人信得死死的,堅信這一天會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
為啥呢?因為一個漫畫家——預言了。
這場“預言風暴”的源頭,是一位名叫竜樹諒(Ryo Tatsuki)的日本漫畫家。
她最初在1999年出版了一本名為《我所看見的未來》的漫畫書,將她從小到大對于未來的預測夢畫成了漫畫。
在這本漫畫的原版封面上,赫然寫著一句話:
“2011年3月,大災難將發生。”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11年3月,日本真的發生了“3·11東日本大地震”。
于是這本書、這位漫畫家、這句話,瞬間被“封神”。
很多人認為,她提前十年,準確預測了311地震……
竜樹諒在這本書出版后十幾年沒有再出任何作品,直到2021年,她重新復出,推出了《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
這本完全版中,她提到了另一個夢境——她說她在夢里“看見”了:2025年7月,一場比311還要嚴重的災難,將再次襲擊日本。這場災難的規模之大,足以讓整個日本“消失”。
“夢見太平洋像沸騰的泥漿一樣升騰起來。就像一場大地震、一座海底火山,又或是一場海嘯。”
她在漫畫中描述了“火山噴發”“巨大地震”“海嘯”“海洋的異常活動”,還有“很多靈魂前往天國的樣子”。
從那時起,“2025年7月5日”這個日子,就成了日本網友心頭的一個隱雷。
“你信不信,由你決定”
起初,末世預言的討論還只是小范圍地在推特和匿名論壇上流傳,大家基本上都是調侃+半信半疑。
可到了2023年底,話題突然加速發酵,Tiktok上大量出現剪輯了漫畫封面與海嘯場景的短視頻,轉發和留言迅速突破百萬。
關于7月5日末日預言的話題,連續多次登上日本熱搜。
日文區油管博主紛紛跟進解讀竜樹諒的夢境,還有人制作了“地震當天生存指南”系列教程,演示如何準備防災包、如何判斷海嘯逃生路線——可能是真的相信,也可能是蹭熱度,但不管怎么說,又為了流言產生加了一把火。
2025年初,一位被稱為“神秘系科學家”的理論物理學家保江邦夫在其頻道“TOLAND VLOG”中公開表示:他原本對這些預言嗤之以鼻,但自2023年起接獲兩則“非公開信息”后,開始認真對待。
他說,其中一則信息來自前 NASA 工程師,稱“2025年7月5日,日本南部外海將有老舊超大型衛星墜落”,并可能引發類同小行星撞擊的海嘯;另一則據說來自美國官員,內容更加神秘且無法驗證。
時間越近,討論越多,哪怕原作者竜樹諒親自出來辟謠都不行。
6月,她在新書里說,“凌晨4點18分”其實只是她夢到那個夢境時醒來的時間點,并不是災難會發生的準確時間,至于夢中出現的“2025年7月5日”這個日期,也不是災難真正發生的時刻,更像是大家意識到災難即將發生的時候。
“也許不會發生大地震。”
問題是……就在她新書發布的當頭,日本真的地震了。
日本地震是常事,但巧的是6月底開始,鹿兒島以南的吐噶喇群島連續發生上千次地震,震感強烈,晃得人睡不著覺。
從6月21日起,這片位于九州南方的海島群開始頻繁震動,一天之內最多記錄到180多次地震。
到了7月初,累計震動次數已突破1,100次,創下1995年以來的最高紀錄,甚至連日本氣象廳都罕見發出“特別關注”。
7月4日清晨,鹿兒島宣布緊急撤離令。
這些新聞一出,網絡上立刻炸鍋。
“這不就是預言的前兆嗎?”
“是不是太巧了?”“她說的‘海底異常’要來了?”
……本來已經在高壓氣氛中的輿論場,被這場真實發生的地震潮再次點燃。
哪怕科學家再三強調“這是海底斷層自然活動”、“沒有明確跡象表明會引發大規模災害”,日本氣象局三番五次地辟謠大地震預告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也擋不住了。
日本氣象廳長官野村龍一
盡管日本政府官員們懇求旅客不要理會謠言,但一些原計劃赴日旅游的游客確實改變了計劃。
多家旅行社接連宣布取消部分團體行程,還有旅行社表示前往日本的預訂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一半。
“與其相信它不存在,不如相信它存在,”30多歲的Brian Lee說道。他原本計劃去日本旅行,但最終決定不去了。“沒必要拿生命冒險。”
隨著旅游人數減少,航空公司也開始調整計劃,部分航空公司則悄然“縮線”。
幾家亞洲航空公司在6月中旬至7月初之間,已默默減少日本航線班次,機票價格也非常低。
而相對的……離日旅行增加了。
知名廣播節目編劇鈴木收坦言,不管這個預言是真是假,5號當天還是會帶孩子離開東京。
“這不是因為我相信預言,而是我對『自己的感受』做出的選擇。”
他透露,自己原本打算在節目中制作一期關于“7月5日預言”的特別專題,但遭到電視臺高層否決,理由是“擔心引發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民眾也陷入了“輕微囤災模式”。
超市的礦泉水、防災食品和手電筒銷量上漲,部分門店臨時設立“災害專區”。
據日本家電連鎖店 Bic Camera 公布數據,防災應急包銷量在6月底至7月初同比上漲超過300%。
日本氣象廳官網因訪問量激增一度短暫崩潰,系統維護頁面在推特上被瘋傳,甚至成了表情包。
更離譜的是,因為大家不放假,所以有人在論壇曬出自己隨身攜帶遺囑以防萬一,還有寺廟推出了“身后事預約”服務…………
不過,正如大家所見,今天凌晨4點18分,25萬人蹲守直播,見證了個寂寞。
什么都沒發生。
日本沒有被海嘯吞沒,火山也沒有噴發,太平洋也沒有“沸騰成泥漿”。
但話說回來,這場末世并不只是一次笑料或烏龍,它之所以能攪動整個社會情緒,其實也并非毫無根基。
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國,自然災害的陰影是寫在集體記憶里的——對危險的高度敏感,讓他們對這類傳言比其他國家更容易“認真”。
還有就是,許多人熱衷于末世預言,一旦有了一個預言,大家就會去當個樂子傳播——傳播的人多了,信的人就多了,帶著之前不信的人也信了,不知道這個預言都要跟不上流行了。
這套敘事機制,也并不只在日本才有效。
2012年的“瑪雅末日預言”期間,全球防災用品銷售額一度激增210%,NASA連續發布12次辟謠都攔不住人們買水、屯糧、搶帳篷。
畢竟,預言也許是假的,情緒卻是真的——人們渴望掌控未來,但未來總是不確定的。
荒謬?確實荒謬。
但沒事就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