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日本,并沒有等來那場預言中的大災難,卻在無形中經歷了一場屬于航空和旅游業的“經濟海嘯”。
這一切,只因一本以“夢中看見大海嘯”為賣點的暢銷書——《我所見的未來 完全版》,作者靠著一場夢,成了名副其實的“睡后收入”贏家,9億日元收入入賬;而被卷入漩渦的,卻是數不清的行業和普通人。
這本書詳細描繪了2025年7月日本列島將被比311大地震還要恐怖三倍的海嘯襲擊。內容本身帶著獵奇和懸疑色彩,卻因為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影響蔓延到東亞各地。
有新加坡的YouTuber做了解讀視頻,播放量超過880萬;香港的社交網絡上,相關話題持續發酵。一時間,“七月大災難”變成了東亞華人圈熱議的社會現象。
網絡世界熱鬧歸熱鬧,現實卻是另一番慘淡光景。原本暑假是航空公司和旅游業的黃金季節,機票本應賣到“數錢數到手軟”,如今卻成了促銷季。成田飛香港的機票,平日里價格高得離譜,也跌到了4100日元,加上燃油費、機場稅,單程一萬四千多,往返也不過三萬,和新干線從東京到新大阪差不多。
連一向穩健的香港航空也撐不住了,仙臺—香港一周三班的航線,干脆暫停到十月底。別的公司也有樣學樣,旺季直接變成砍航線、停班次的“蕭條期”。
影響可不只是幾張機票那么簡單。日本政府觀光局的官方數據直接反映出,香港赴日游客5月同比減少了11.2%。
鳥取縣這樣的旅游地帶,香港游客一下少了四成,連知名的鳥取砂丘美術館都感受到“人氣變冷”。有專業機構測算,這波因預言引發的恐慌,給日本經濟帶來了5600億日元的損失。
可以說,現實世界里沒有災難發生,但許多行業卻實實在在地“遭了一場災”。面對輿論風暴,氣象廳的官員不得不一次次澄清:“以現有的科學技術,地震和海嘯根本無法提前準確預測。
所謂‘夢中預言’,只不過是謠言。”出版社也表示,出版的只是作者個人的夢境體驗,無意引起恐慌。可惜,在社交媒體時代,真相往往跑不過“炒作”。許多人也許未必真信,但關于災難的想象和猜測,始終能讓不安的情緒蔓延、發酵。
一個人的夢話,竟然能讓成千上萬的人心頭發緊,讓整個行業都不得不調整步伐。這場風波過去,多數人或許會把它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笑一笑便算了。
但對航空公司、旅行社和那些本應熱鬧非凡的機場、景點來說,這個夏天缺席的人潮和航班,卻是真實的損失,無聲地留在了賬本和回憶里。
不過這里難得的是,面對如此一場由一本“夢書”引發的社會恐慌,日本政府的反應也格外克制。哪怕都已經造成了幾千億日元的經濟損失、社會情緒明顯波動,官方依然沒有采取下架、封禁這本暢銷書的舉措。
氣象廳只是一次次在記者會上澄清“科學無法提前預測地震”,出版社也堅持“無意引起恐慌”,但并沒有人真正去按下“暫停鍵”。相比多數國家一遇到輿論風波就習慣于強力干預,日本社會更像是用沉默與克制去消化這股情緒浪潮。
但是,一個源于夢境的故事,最終成了現實社會的“多米諾骨牌”——讓謠言肆意發酵,讓經濟承受代價,也讓普通人體驗到什么叫做“情緒是傳播的杠桿”。
看來,賺錢有時候真的不是靠本事,而是看能不能挑動人們心里的那根弦。尤其是在恐慌蔓延的時候,故事和情緒,往往比真相還要有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