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上午,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新時代四川戲曲創作理論與評論人才培訓”由萬山紅老師為學員授課的第五十一講《迎光而行:四川戲劇創作回顧》在四川傳媒學院A8-210教室開講。萬山紅老師系統梳理了四川戲劇創作的發展歷程,深度剖析其藝術演變與時代脈絡。
一、川劇的歷史脈絡與轉型關鍵期
在萬山紅老師系統性的梳理中,川劇藝術的生命軌跡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緩緩展開。川劇藝術的正式誕生,正是源于清雍正二年,二十余位瀘州藝人于成都棉花街創立 “慶華班”。 這是一個以高腔戲為核心的戲班,更是川劇歷史上首個有文字記載的專業班社。值得注意的是,今日我們所認知的川劇藝術實則是多元聲腔融合的產物——昆腔、高腔、胡琴、彈戲和燈調五種聲腔體系在清代經歷了從獨立表演到同臺共演的歷程,最終在清乾隆年間形成統一藝術風格,清末定名為“川戲”,后正式確立“川劇”稱謂。進入20世紀后,川劇迎來了兩次重大轉型
:第一次轉型發生在1908年,在周善培推動下成立的“戲曲改良公會”引導川劇從草臺班子的流動演出轉向劇場固定演出體系。成都“悅來茶園”等場所成為川劇專業化的孵化器,吸引了趙熙等文人學者參與劇本創作,使劇目在文學性與藝術性上實現了質的飛躍。第二次轉型發生于1912年,由康芷林等藝術家聯合多個班社組建的“三慶會”劇社首次正式使用“川劇”名稱,確立了藝人自主創作模式。這一創舉使川劇從表演技藝升華為綜合藝術體系,標志著藝術本體意識的覺醒。
新中國成立后的“三改運動”(改戲、改人、改制)則從制度層面重構了川劇藝術生態。1951年5月5日政務院頒布《關于加強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在田漢領導的戲曲改進局推動下,川劇領域實現了三大變革:導演制取代傳統的“角兒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被引入舞臺創作;編劇身份轉變,從“為角兒寫戲”的附屬性創作轉向獨立文學表達;現代技術融入,燈光布景與西洋樂器的運用構建起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質感的藝術范式。《柳蔭記》《彩樓記》等傳統劇目在這一時期經過系統整理煥發新生,而周企何、陳書舫等表演藝術家形成的流派體系則彰顯了表演藝術的精進。這一階段的改革為川劇注入了系統性、規范化的現代基因,使其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同時,完成了與新時代審美需求的初步對接。
二、藝術機制的革新與代表人物的貢獻
在萬山紅老師的講授中,我深刻認識到川劇的現代化轉型不僅體現在制度層面,更蘊含于藝術創作機制的深層變革。這一變革的核心在于編劇地位的提升與創作理念的革新。課程中重點介紹的徐棻、丁茂模、劉懷敘等劇作家群體,正是推動川劇從“表演中心”向“文本與表演并重”轉型的關鍵力量。
其中我個人最為深刻的是徐棻老師,一方面因其是四川曲藝名家、金錢板表演藝術家張徐先生的母親,作為曲藝晚輩,深層次追根溯源張徐先生的藝術造詣時能明顯感覺出川劇對其曲藝藝術成就的巨大影響,另一方面徐棻老師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最早一批專業川劇編劇,代表作包括新編歷史劇、現代題材劇本,強調人物塑造與思想表達的統一。從《燕燕》《死水微瀾》到《馬克白夫人》,徐棻的劇作展現出三個突破性特征:人物塑造的立體化,突破傳統戲曲的臉譜化范式、賦予角色復雜心理與時代特征;文學表達的深化,通過文辭潤色與結構重組,提升劇本的文學價值、思想深度的拓展;在歷史題材中注入現代人文關懷,實現古今對話。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改革開放初期的“振興川劇”政策(1982年)帶來了現代戲創作高峰。數據顯示,現代戲占比從44.7%躍升至59%,這一數據背后是川劇工作者對現實主義精神的回歸。萬山紅老師指出:“川劇的每次突破都伴隨著對傳統的重新解讀,而非簡單否定”,這一觀點揭示了傳統藝術發展的辯證觀。
三、當代挑戰與創新發展
20世紀90年代的市場化浪潮使川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數據顯示,川劇團從百余個銳減至21個,這一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后,折射出傳統戲曲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結構性困境:一方面,娛樂多元化導致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流失;另一方面,“傳統程式與現代意識”的融合難題使創作陷入兩難。萬山紅老師通過《山杠爺》《易膽大》等劇目分析指出,川劇的現代轉型必須解決三大矛盾:程式化表演與當代生活真實性的矛盾、方言藝術與跨文化傳播的矛盾、慢節奏敘事與現代受眾審美習慣的矛盾。
令人振奮的是,21世紀以來川劇通過雙軌創新實現了藝術復蘇,其一是政策層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建立(2006年川劇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的背景下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二是技術層面,數字化轉型創造了新的傳播可能。作為曲藝工作者,我特別注意到徐棻之子張徐先生的藝術實踐——其曲藝創作中鮮明的川劇基因印證了傳統戲曲對相關藝術的滋養。在張徐的金錢板作品中,川劇高腔的韻律結構、幫腔形式與方言念白被巧妙轉化為曲藝表達,這種跨藝術門類的互文恰是傳統創新的生動例證。
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回望川劇三百年發展歷程,從慶華班的初創到三慶會的革新,從三改運動的轉型到數字時代的重生,這條“迎光而行”的道路昭示著傳統藝術的永恒生命力。萬山紅老師的課程給予我們的不僅是歷史知識,更是文化自覺的方法論——在深刻理解徐棻等前輩藝術家的創作智慧后,我們更應把握住非遺保護與數字化轉型的雙重機遇。
當我們在四川傳媒學院的教室中聆聽這段“迎光而行”的故事時,已然成為這場三百年藝術傳承的新生力量——以理論清醒奠定創作根基,以評論自覺引領發展方向,讓川劇藝術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煥發永恒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