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2025年6月,中科創星|硬科技冠軍企業創業營課堂精華。內容經主辦方和講者審閱授權發布。 分享嘉賓:李浩,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
高級筆記達人 | 天朗明月 責編 | 柒 排版 | 沐言 第9043篇深度好文:9342 字 | 25 分鐘 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最近創業圈流行一個觀點:創業不是郵輪旅行,而是破船入海。選擇創業就意味著選擇了進入到遭受反復痛苦和重復打擊的環境。
另一方面,在這個硬科技創業爆發的時代,科學家創業雖非最優選擇,卻是時代賦予的難得機遇。
但究竟該如何正確看待創業?創業成功的核心要素是什么?為什么說創業者的心態平和比能力更重要?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李浩結合24年投資經驗,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框架,揭示了創業的本質是"凝聚大能量的人形成矢量一致的組織"。
本文將帶你拆解創業的底層邏輯,看透從0到1過程中那些容易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認知維度。
一、創業的本質與時代機遇
1. 科技成果轉化的本質是能力轉移
科學家創業可能并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但是時代最好的機遇。
這句話怎么理解?
史太白創始人說的這句話最接近本質:科技成果轉化的本質是知識與能力的轉移承接。
這句話我給大家解讀下。
比如,在硅谷或者其他地方可以直接將專利賣給別人,這樣由別人的公司進行成果轉化。之所以不需要親自做企業,是因為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可以承接你的知識和能力轉移。
那為什么國內現在的技術人員自己下場?是因為找不到轉移和承接的體系,我們現在正處于生態初期。
人的命運與時代緊密相連。大家都清楚,當下我們面臨著中美博弈的局面,國家將科技創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們都身處這個特定的時代。就像生活在抗日戰爭時期或者民國時期的人們,那個時代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人生的諸多上限和下限。
換言之,我們有幸生活在當下這個時代,這就決定了我們擁有與眾不同的發展可能。
2.時代機遇是創業者最大的“命”
創業者無法選擇時代,你生活在中國,30年前從事房地產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許多房地產人的起步可能都是建筑公司或者建筑工人,他們是從事房地產的最佳選擇嗎?不是,只是在那個時代就接觸到了這樣的機會。
同理,我們現在就處在科技創業最好的時代,你能夠創業,是這個時代給你的最大機遇。適不適合其實也沒那么重要,因為歷史的重任已經交到你身上了。
3.創業目的:創造成功企業是根本
① 創業的根本目的是創造成功企業,而非僅為個人修煉
創業的目的究竟是為了創造成功的企業還是修煉更好的自己?你考慮過這個問題嗎?
雖然這兩個問題并不矛盾,但是當這兩個問題在你心中如何排序?
我可以告訴你,我在很多年前認為創業是為了更好地修煉自己,包括人格、品德,當然也會有經濟上的回報等。
今天我不再是過去的樣子,這是我的成長過程。我認為只要企業成功,我就愿意做犧牲。我清楚地知道我是用創業規律做事情,實際上我的利益與企業利益緊密相連。
在歷史上,你能找到的每一個人物和企業家,都是因為他做了一個了不起的事情和一家偉大的企業,不是因為他的人偉大,是因為這個事情偉大。所以,他就偉大,否則脫離了那個歷史時代,脫離了具體的事情,什么都不存在。
② 超越利潤追求的使命感,是驅動企業成功的關鍵力量
你為什么創業?你創業的原因是什么?你有沒有想過:投資人為什么會問你這個問題,或者投資人期許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事實上,問題的背后要的是一個邏輯,再往上翻譯就是,你成立這個企業的使命是什么。
企業為什么非要有使命?我創造這個企業,可不可以沒有使命?或者我這個使命就是抄別人的,或者改別人的,別人的使命很美好,我就稍微改一下,行不行?
咱們可以把這個問題往深說,企業沒有使命,可以不可以?當然可以,但沒使命容易把一個企業做成一門生意。
你的使命還和一個問題有關,就是大家常說企業應該有一個超越利潤之上的追求,而且使命得是真心相信的。
我覺得每個創始人、企業的高管以及全體員工,都應該在真正相信使命的基礎上去努力。
如果這個使命你們自己都不信,那就要找到一個大家都信的使命,因為它是一種力量。
那它是一種什么力量呢?
舉個例子,在我們團隊里,我強調一件事,那就是管理層要有“嚴厲之愛”。
什么叫“嚴厲之愛”?就是在每個季度和下屬進行績效對話時,要對下屬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
在指出他們工作中的不足和錯誤,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時,背后要懷著愛。
這里的愛是什么呢?就是為了下屬好,而不是去PUA他們,這種愛是要發自內心的。
我說愛是一種能力,為什么這么說呢?不是說你告訴對方“我愛你”,就是表達了你的愛,而是要讓對方真切地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如果對方感受到了,說明你有愛的能力;如果沒感受到,那就說明你只是有愛的想法,而沒有愛的能力。
那怎么讓對方感受到這種愛呢?當你和對方談話時,你可以把自己也看作是某種特殊的機器零部件。
除了視覺、嗅覺、味覺這些明確的感知方式外,你身上還有一些可能自己都說不清楚的感知能力,能真切地感覺到對方對你是善意還是惡意,對你是好還是不好。
這種愛的能力,就跟我們今天講的使命感一樣,只有你真信了,你身上所有的“發射器”才能發出那種愛的信號和波,對方的“接收器”也才能接收到。這就是我在強調愛是一種能力時所 說的“真誠”,也是我的個人體會。
我看到現在成功的企業,都具備這種真誠的能力和有著超越利潤之上的追求。
如果你在經營中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融資難,或者團隊、合伙人之間有很多問題,你一定要想想,問題的根源是不是出在這兒。
如果在這些問題上一直沒有進展,你只想通過一些技巧、語言、承諾等“術”的力量來解決,那我明確告訴你,這個問題解決了,還會有其他問題,因為你根本沒治好根,這個根就 是真誠,是使命。
二、創業的核心定義與關鍵要素
1.創業定義:凝聚大能量者,矢量一致前行
創業是什么?
創業就要凝聚一批擁有“大能量”的人,凝聚成一個組織,矢量一致, 沿著同一個方向(愿景)和正確的路線(戰略), 遵守著共同的原則(制度、文化), 高速的前進(執行力),率先向前(創業就是一場贏的游戲),心態平和輕松。
具體我們分開來講:
① 凝聚一批擁有“大能量”的人
一個公司得有能量,我不太會用欲望這個詞來表述,我更愿意把它稱作激情,要知道這兩個詞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有一位哲學家講過一個有意思的比喻,大概是這樣的一幅畫:畫面中有一個馭手,駕著一匹黑馬和一匹白馬。他把黑馬比作欲望,把白馬比作激情。
他說,每個人都會同時擁有欲望和激情,而我們得用理性去管理自己的欲望。
從哲學層面來講是這樣的,當你選擇創業這條路時,你必然是比其他人更有內在驅動力的,也就是更有激情的,或者說是不甘于現狀的。
你要清楚地區分自己的欲望和激情,還要學會合理地管理它們,只有這樣,你才是一個有智慧、理性的人。
如果被欲望這匹“黑馬”牽著走,沒有發揮出騎手應有的掌控作用,那就相當于是你跟著馬在走了。
一個公司同樣如此,在面對收入、分配,以及自己的欲望、激情和各種感受時,一定要有內在的推動力量。
我覺得這種能量在一個公司里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對這種能量進行管理的“馭手”也很關鍵。
② 凝聚成一個組織
組織與團伙的區別,主要在于是否擁有共同的使命和追求。這種區別不是靠說,而是體現在你信不信。
在公司中,無論是作為高管還是創業者,重要的是團隊成員是否真正相信并擁有使命感。有些團隊成員可能對此深信不疑,而有些可能感覺不明顯或缺乏這種信念。
使命感是與信仰緊密相連的。
以我個人為例,我將中科創星視為我的人生使命,并非一開始就有這種感覺,而是在多年的工作中逐漸增強的信念。
我開始意識到,使命是一種信仰,它讓你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你只需聽從內心的召喚去完成它。這種信念讓我感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一個更大的目標,仿佛是上天安排給我的任務。
當你有了使命感,你就沒有那么焦慮了,你不再認為這件事是你的得失,不再被利益沖突影響,你就相信這就是上天安排的使命,你這一生到世上,就是要把這件事情干成、干好,可能才有個交代。
③ 矢量一致
矢量一致,就是沿著一個方向。為什么用矢量這個詞?它代表著既有方向,又有速度。
它像箭一樣,你們去體會這個感覺,就像在團隊找到方向以后,大家是不是一個方向。如果沒有方向的激情,這個公司會不太好管理。
④ 沿著同一個方向(愿景和正確的路線(戰略)
創始人以及高管,只有在內心真正擁有使命感后,才能夠把企業的使命清晰且準確地描述出來。
只有當主要合伙人或者創始團隊,都從心底堅信這個使命時,他們才會明白在這個使命的指引下,能找到什么樣的愿景。
愿景是什么?
愿景就是在想這個公司5年、10年以后變成什么樣子,就是你和合伙人在不斷地討論,暢想5年、10年后公司的樣子。
當你們在對未來公司的模樣達成一致,或者對那個預期的位置達成共識之后,從當下到那個目標位置所規劃的路徑,就是你們的戰略。
此外,要做長期溝通。什么叫長期的溝通?你可以理解為討論的都是很遠的事。
討論很遠的事有幾點好處:
其一,即使你倆互相之間有不同意見,你不太容易吵架,因為那個事特別遠,今天沒討論到一致,甚至明年的今天討論也來得及。
其二,如果你們對于特別遠的事都能夠討論并達成一致意見,那就更有保障了。只要團結,內部勁往一處使,我不敢說一定會贏,但肯定會大大增加贏的概率。
創業這件事,有時候你和競爭對手,如果方向都定了,時機也看好了,賽道也是對的,最后誰能勝出,比的就是誰能少犯錯誤,誰更團結,誰效率更高。
⑤ 遵守著共同的原則(制度、文化)
在制度、文化方面,當公司只有一個人的時候,一開始不一定非要立個特別完善的大制度。
我覺得最起碼得在公司里明確一個價值觀,得清楚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公司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得有個說法。
等公司人多了再去討論文化,那就不好做了,而且文化是有生命的。
什么叫有生命?一旦公司的文化形成了,就算你讓這一批人離開了,再招一批人也還是一個樣子。
⑥ 高速的前進(執行力)
高速的前進就是執行力。如果公司方向是對的,那和競爭對手比的就是執行力,拼的就是效率。
⑦ 心態平和
最后一個,就是心態平和。
2.創業四基石:使命、遠見、格局、激情
實際上,當我們把創業的定義講清楚后,慢慢就會轉化成以下四個事情:
第一,使命
什么樣的人,會為了什么樣的目的走到一起。一個真正的好企業要想招到真正的人才,要想做出一番事業,需要造就每個員工的自我成就感,即一種超出小我的大追求。
真正好的企業一定有超越金錢之上的追求,因為錢是過于同質化的東西,沒有差異化就沒有辦法吸引到更好的人才。
使命感,是一個企業的基石。
即使沒有使命感的人,也喜歡加入一個有使命感的企業,就如壞人也喜歡好人,大家也喜歡成長。
第二,遠見
遠見是解決做什么事情的問題,是前瞻性的能力和基于前瞻的結果去做出差異化的部署。前瞻性就是站得高、看得遠,源頭在于你對未來與眾不同的判斷。
你比別人能夠更早、更快、更清晰地看到未來可能展現出來的狀態,就能不斷地做假設性思考,針對出現的事情進行提前部署,讓正確的人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自然就比別人走得更好。
第三,格局
這里指人生格局,就是一個人對事物所處的位置(時間和空間)及未來的變化的認知程度。同時也指一個人的眼光、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即容人之量、容物之量。
當你做了創業者,做了老大的時候,就注定是吃虧的。你得把這件事想清楚,要是不愿吃虧,凡事都和別人說要平等、公平,那你就別做老大了。
另外,一旦做了老大,就要有長遠的眼光,要往更長遠的地方看,不要糾結、在乎是多補一點錢還是少補一點錢之類的事情,沒意思,也沒必要。有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創造價值才是正事。
第四,激情
對工作、對事業要賦予激情,這是一種可貴的工作狀態和工作品質,同時也是應對風險和不斷前行的勇氣與信心。
一個創業企業里面的領導班子、創始人,一定要有激情,要給別人講起來自己發熱、發光,自己都能感動自己。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晚上睡覺前盤算一個事,或者在想企業的發展,結果越想越激動,越想越睡不著,睡不著覺了還沒地方去,然后給合伙人打電話,一說就是半個小時。
我覺得這就是激情的一種體現。
3.成功關鍵:滿足客戶痛點的真需求
創業成功或者不成功最關鍵的原因或者決定性因素是什么?我覺得最核心的問題,是否滿足了客戶的痛點,即真需求。你一定要反復問自己這個問題:這個需求是你認為的需求,還是客戶認為的需求?
要辨別偽需求與真需求,需明確幾個核心問題:
首先,要問自己,你的客戶到底是誰?不要說那么模糊,需要說得更具體,即真正給你付錢的人到底是誰。
其次,買了你的產品,他會怎么用。
最后,搞清楚用了你的產品之后,給他帶來了什么具體的價值?最好是物質的價值,不要說精神價值。
你只要把這幾個問題想清楚,那你的商業模式就“通”了很多。
比如,你的產品賣給別人10萬塊,別人用這個產品創造了20萬、30萬甚至40萬的價值,這就是一個真需求。
背后的核心在于買了以后到底在干什么,怎么用,誰決策,多長時間就產生價值,能產生多少價值等,需要把這件事一定要想得清清楚楚。
需警惕的是,有時我們可能僅觸及了用戶的“癢點”—即那些看似有用,但在實際支付時卻猶豫不決,總希望更便宜或進一步改進的需求。
當用戶需求模糊不定,每次反饋都要求修改時,這往往意味著用戶自身也未明確使用場景,只是出于好奇希望你先行投入研發,而風險則完全轉嫁于你。
這種需求的不確定性,正是創業路上需不斷探索與驗證的難點。
4.合伙人:非必需但極其重要
創業非得找合伙人嗎?一個人干,行不行?
這一問題還可以延伸到另一個問題,即創業非要融資嗎?其實,歷史上有很多老一輩的企業,沒有融資、沒有風投,也干起來了。比如,華為。
關于合伙人,其核心價值在于即使創始人離開,公司仍能在合伙人的領導下,在既定的使命與愿景指引下持續前行。
理想中的合伙人應具備兩大特質:
第一,與創始人共享 相同的使命感 ; 第二,擁有擔任高管職位所需的領導力及能力,以確保團隊高效運作。
① 合伙人退出問題
在公司內部制定規則時,關于合伙人退出的相關事宜,我們都做了明確規定,即怎么退,什么價格退等都做了約定。因為大家簽過協議,所以,99%的問題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在實際操作中,超過90%的人,只要是在白紙黑字的協議上簽過字,還是會認可這份協議的。而最終引發糾紛的核心原因,就在于之前沒有簽訂過相關的協議。
一旦沒有協議,就會在定價等問題上出現理解上的分歧,進而導致各方產生糾紛。
② 退出時機的選擇
當你要處理合伙人退出等重大人事調整時,我建議你在公司發展良好時進行處理,這樣更容易。
公司未來前景光明,團隊對公司充滿信心,在處理某個人問題時,不容易引起團隊其他成員的較大波動。
你作為公司團隊的掌舵人,必須有基本認識:表面上看,這件事情是你在處理,是你和他之間的事情,實際上所有人都在關注。
你們兩個如同站在舞臺上表演,處理過程大家都看在眼里,這里面有著深層次的邏輯。
這里沒有秘密可言,所有人都清楚具體情況。
你處理的方式、結果以及過程中的諸多細節展現的是你的人品、格局和思維等多方面。大家也會在意,如果輪到自己處于這個位置時,你會如何對待。
這件事情沒有任何秘密,即使你認為自己處理得再私密,在公司里也是公開的。
③ 如何區分普通高管、員工與合伙人?
有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把合伙人這個概念漸漸變成了一個單純的職位。仿佛這個人僅僅是擔任著合伙人這個頭銜,而你心里要清楚,自己究竟是真正把他當作合伙人,還是僅僅將其視為掛著合伙人名號的高管?
找一個好合伙人,比找一個好老伴難。有時候,合伙人是經過各種磨煉在競爭中勝出,或者是在實踐中逐漸練出來,又或者最終變成合伙人,一開始你們也許沒到這個程度。
對于合伙人的評判,除了使命外,信任也是至關重要的標準。
企業原本是由你一手創建和發展的,當你引入新的合伙人時,必須直面一個關鍵問題:你是否信任他?這里所說的信任,是經過實際事務考驗的信任。
信任他人是一種能力。信任不是盲目地對所有人說“我都信任你們”,這算不上真正的信任。
真正的信任,是要讓對方切實感受到你的信任,同時對方也覺得你值得信任,而且對方本身也是值得信任的。如果信任了不值得信任的人,那只能說明你比較天真。
信任是一種能力,它既包括讓別人感受到你的信任,也包含著你能準確判斷出誰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5.錢是潤滑劑,人是關鍵
要高度重視錢的力量。
首先,錢是調整和前進的潤滑劑,在融資環節,要高度重視資金安全。
其次,在企業不缺乏資金時才容易融資。要知道,缺錢的時候融資往往困難重重,而形勢越好,越要積極融資。
我見過許多企業,在形勢一片大好時卻不愿融資,為何?他們覺得自身發展好,現在融資豈不是虧了。實則不然,行情好的時候,正該融資,永遠給自己留有足夠的安全邊界。
相較于企業的安全穩定與發展成功,多稀釋1%或2%的股份,真的算不得什么,切不可將賬算得過于精細。
此外,還有一層道理,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
有時候你認為現在形勢很好,融資讓你占了便宜,我對你好,我就讓你占便宜,我愿意吃虧,后來你會發現吃虧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虧。這個道理充滿了辯證性。
作為創業者,如果看運營一家企業的成功,運氣在其中起到巨大作用。
你需要相信運氣,然而運氣的決定因素是決心、認知以及你是否愿意讓別人占便宜,這些都與你的心態有關。
三、創業者的角色與心態修煉
1.領頭人是靈魂:思考終點,明確方向
你一定要記住,當你身為公司領頭人時,你就是這家公司的靈魂所在。你要不斷地思考終點、明確方向、尋找線路。
有句俗語叫“春江水暖鴨先知”。
在制定戰略時,戰略體現的是遠見和預見。這意味著你要去思索這個行業5年、10年乃至更長遠的發展方向,或是競爭態勢,又或是安全邊界。
有時候,這些問題并非能完全想明白。但有兩點很關鍵。
其一,即便想不清楚,你也要去思考;
其二,只要你始終身處一線,就比他人要有更多想法。
這種思考很多時候就是一種判斷,而且有時是在信息不明確或者充滿爭議的情況下,你就要做出選擇。
以中科創星為例,我認為有一個戰略選擇很重要,那就從2020年疫情爆發至今。
中科創星堅持投資,在這三年里,我們投到了眾多優質項目,也扶持了許多優秀項目創業,自身同樣發展迅速。
如今能有不錯的成績,我覺得與那三年我們的決策息息相關。
當時,大多數競爭者和同行要么行動遲緩,要么處于觀望狀態,而我們卻積極行動起來了。
這就是在關鍵時刻需要做出決策的體現。你要相信這樣的決策對10年后的發展不會有問題,而這與你此前對公司未來的諸多思考緊密相連。
正是因為你有長期的深入思考,所以在做決策時才能果斷行動。
如果沒有長期的積累,恐怕很難做出這樣的決策,即便做出了,也未必能在組織內部形成共識。
2.心態平和:長跑制勝的關鍵
創業是長跑,需保持心態平和輕松。
就硬科技領域的創業而言,無一例外是一場持久戰,絕非短短3、5年就能畫上句號的,很多創業者甚至要為之奮斗10年乃至更久的時間。
其實,選擇長跑式的創業是幸福的。為什么這么說?這意味著你無需中途頻繁更換項目,要知道,中途換項目可是件麻煩事。
就拿我來說,我也是一個創業者,創立了中科創星,到現在已經12年了。
要是現在突然讓我停下手里的項目,重新去找一個項目來做,還真沒有那么多我能干的。所以,你能有一個好的項目持續往前干,那是非常幸運的。
而且我還有個理論:越到后面,這個項目可能就像個“荷花項目”一樣,這一年所取得的成果,可能相當于前面很多年的總和。
當你熬到行業形勢向好的時候,你會真切地感受到公司前進的動力,這種動力可能來自于政策的扶持和行業的突破,那時候,行業一片大好,甚至有些利潤就像天上掉餡餅一樣不請自來。
所以,堅持很重要,沿著同一賽道進行長跑,那就一定要有堅持下去的決心。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有非常艱難困苦的時候,這一點毫無疑問。畢竟,每個創業者在起步階段都是這么一步步走過來的。
創業其實就是一場要贏的游戲。
我建議大家在這場游戲里,別把自己弄得那么苦兮兮的,別整出一副悲慘創業者的模樣,真沒必要。就把它當成一場游戲,你只是勝負欲比較強,一心想著要贏而已。
只有以這樣的心態和氛圍去做事,在這場長跑中才更容易取勝。要是你總想著“我就苦這一陣子,憋著口氣好好干一年”,那你想想,這口氣憋完了,下一口還能憋得住嗎?你能憋幾口氣?
這不對,而且憋到最后,可能大家都受不了。你這么做,其實就是短跑心態,就想著一下子超過誰,超過了當然好,可超完之后呢?所以心態特別重要。
3.增長是最好的管理
在企業發展初期,核心是增長和打勝仗。
增長本身就是最好的管理方式。
如果公司員工都相信公司的明天會比今天更好,未來會比現在更有希望,那么這種積極的預期將成為推動大家前進的動力。
正是因為未來充滿了希望和機遇,所以每個人都愿意做妥協,愿意進行溝通協商,都不愿意比底線,也都傾向于當好人。相反,當公司遇到困難或處于下行趨勢時,你會發現愿意主動承擔責任的人變少了。
因此,在企業還處于小規模階段時,尤其百人以下、收入幾億元左右,甚至億元以下的公司,不要過分糾結于管理上的問題,而是應該集中精力先干業務、去增長,在增長的過程中自然就管好了。
那么什么是管理?簡單來說,管理就是根據業績表現、增長速度以及打的勝仗等合理分配資源。我認為不要在管理上用太多的心思。
舉個例子,假設你現在站在一座山腳下,討論如何更好地組織團隊攀登這座山。
你可能會考慮按加入時間早晚、學歷高低或是崗位重要性等因素來分配任務,但所有這些標準背后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贏得戰斗。
與其在這里爭論不休,不如明確目標—即我們要征服哪座山峰,然后說清楚,大家就開始爬。
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就掉隊了,這就證明他不行,誰第一個沖上這個山頭,誰就占最好的位置,誰第二個沖上去,就占第二好的位置,干部最后是打出來的,就這么簡單。
所以,不斷地打勝仗是最好的管理,不斷增長是最好的管理,不要為了公平分配而管理。
在我看來,那些抱怨公司分配不公的人,往往要么是能力不足者,要么是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人。
我們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假設掙了100萬塊錢,要分給4個人。
讓每個人都寫下自己認為公平的分配金額,結果往往是這4個人寫的數加起來差不多是總數的三倍,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貢獻高估了好幾倍。這么一看,要是按這種方式去分錢,那永遠也分不清。
在我看來,打勝仗才是最好的管理,尤其是在公司發展初期的時候。這個時候,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實現增長,就是要打勝仗。
一旦你陷入到公司管理的事務當中,這個公司就容易出問題。
4.創業是放大器:修煉更好的自己
創業是一個放大器,它會放大個人身上的缺點。
當你是一個普通員工的時候,你可能有個八卦愛好,或者有個小缺點,這不是一個明顯的缺點,甚至還挺正常。當你變成一個領導時,它就是一個缺點,而且是一個很大的缺點。
創業也是一種修煉,它不完全只是為了掙錢,它還能促使你不斷打磨自己。
當然,也可能會使你身上的缺點愈發明顯。不過沒關系,需誠實面對內心( 誠意 ),保持心靈寧靜( 正心 ),下決心并義無反顧( 破心中賊 ),通過自我審視歷經這一過程,你依然是你。
所以,創業會放大個人優缺點,是修煉的過程。最終目標雖是創造成功企業,但在此過程中,個人也得到錘煉和成長。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中科創星 · 硬科技冠軍企業創業營”,是國內首個專注于硬科技領域的創業訓練營,致力于發掘與長期陪伴硬科技冠軍企業,打造開放、深度的“頂級硬科技創業者圈層”。
冠軍營從“好同學”“好課程”“好鏈接”作為切入點,遴選優質的早期科技企業創始人加入,打磨出硬科技特色的實戰化、產業化原創課程體系,并提供資源鏈接與專家服務。賦能早期科技創業者系統提升商業認知,突破從科技到商業鴻溝中的關鍵障礙,成就硬科技冠軍企業。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