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黃檸檬的報價牌,每天都在刷新紀錄。
6月下旬,檸檬批發均價達到每公斤13.61元,較去年同期暴漲62.7%,甚至超過了當季荔枝的價格。
在零售端,安岳檸檬售價已突破15元/斤,而去年同期僅3-4元,短短一年間漲幅超過300%。
在東京超市,5公斤裝大米的標價令人瞠目結舌。
最新數據顯示,日本普通大米均價已達4220日元(約215元人民幣),相當于每斤21.1元人民幣,部分高端品種甚至賣到每斤24元。
韓國的情況同樣嚴峻。
在首爾一家超市,菠菜標價9740韓元/公斤,約51元人民幣,相當于每斤25.5元。
生菜、小蘿卜、大蔥等時令蔬菜價格,也較上月同期上漲10%-30%。
這些數字背后,是全球食品價格指數的全面上揚。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權威機構最新報告,2025年4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升至128.3點,創下2023年3月以來兩年新高,同比上漲7.6%。
全球消費者的餐桌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通脹風暴。
一、全球升溫加劇
世界氣象組織(WMO)數據顯示,2024年,被確認為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
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1850–1900年),高出1.55℃,首次突破《巴黎協定》的1.5℃閾值。
2025年1月,繼續刷新紀錄,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75℃,成為史上最熱的1月。
這種極端天氣,極易引發病蟲害。
害蟲在溫暖氣溫下繁殖遷移更快,對農作物產量造成嚴重打擊。
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植物疾病每年給全球經濟造成超過2200億美元損失,入侵性昆蟲則造成至少700億美元損失。
極端天氣,已成為推高食品價格的首要因素。
中國檸檬主產地四川安岳遭遇極端干旱天氣,今年掛果率斷崖式下降,據當地果農估計,產量可能減半。
作為“中國檸檬之鄉”,安岳年產量高達60萬噸,占全國檸檬產量的70%以上,一地減產直接撼動了全國市場。
2024年夏季,日本遭遇罕見高溫,導致大米減產20%,庫存降至歷史低位。
而2025年新米尚未上市,進一步加劇了供應緊張。
韓國持續的高溫天氣不僅導致中暑患者激增,更嚴重影響了蔬菜生長。
韓國行政安全部已將高溫危機警報級別從“注意”上調至“警戒”級別。
高溫抑制了蔬菜生長,同時增加了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的損耗,進一步推高了價格。
二、保護主義盛行
日韓農產品價格高企背后,是地方保護主義問題。
日本農業面臨嚴峻的土地和人力挑戰。
日本適合農業的土地僅占總面積的12%,其中種果樹的僅占耕地面積的4.7%。
2000年以來,日本農業就業人口,因老齡化等原因19年間減少近57%。
日本為保護本國農業和農民收入,實施了“減反政策”,限制水稻耕種面積,導致日本大米產量長期受到控制,市場供應相對緊張。
同時,日本農協體系,成為價格居高不下的重要推手。
日本農協通過“全農集散中心”控制近半數的水果交易,形成了從生產到銷售的全流程壟斷。
韓國同樣面臨日本相同的困境。
保護主義政策,成為開放市場的障礙。
盡管美國持續施壓,要求韓國進口美國產蘋果和梨,韓國仍維持高關稅壁壘。
面對天價蔬菜,韓國政府并非無所作為。
今年初白菜價格飛漲時,政府曾緊急從中國進口1100噸白菜以緩解“泡菜危機”。
然而這一務實舉措,卻引發了意想不到的社會風波。
部分民眾強烈抵制中國白菜,甚至有人指責政府向中國低頭,反中情緒被一些政客和媒體不斷放大。
三、國際供應鏈吃緊
國際貿易摩擦,正在給全球食物供應鏈帶來新的壓力。
特朗普政府正在兌現其競選承諾,對全球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征收數額不等的關稅。
在日美關稅談判中,美國要求日本擴大大米進口配額,當前美國占日本免關稅進口大米的45%,但國內農民和自民黨強烈反對,加劇了市場不確定性。
特朗普政府簽署的從4月1日開始,對各國征收對等關稅的備忘錄,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農產品市場的緊張局勢。
專家警告,任何新的征稅都可能推高成本,擾亂貿易流動,并引發對美國出口的報復。
中東地區持續緊張的局勢,以及也門胡塞武裝對紅海商船的襲擊,迫使許多大型航運公司改變航線,繞行好望角。
這一變化增加了航行成本和時間,推高了全球物流成本。
數據顯示,自中東局勢動蕩以來,紅海這條全球“貨運大動脈”的運輸量已經下降了三分之二。
能源價格上漲也在加劇食品通脹。
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天然氣過境服務終止,導致天然氣價格飆升。
預計2025年電力和天然氣價格將大幅增加,家庭能源支出將從當前的2500歐元上漲至約2800歐元,增幅達到11%。
四、全球應對之策
世界氣象組織(WMO)數據顯示,2025-2029年全球年均氣溫預計較工業化前(1850-1900年)升高1.2°C~1.9°C。
80%的概率出現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超越2024年的1.55°C紀錄。
氣象預測,為未來食品價格蒙上陰影。
日本氣象廳預測,2025年夏季全國氣溫可能高于往年平均水平,持續高溫將影響蔬菜生長。
韓國高溫危警報已調至“警戒”級別,高溫導致的中暑患者較去年同期增加約兩成。
面對可能持續的漲價潮,全球消費者正在調整飲食習慣。
在東京,不少消費者開始繞路去街邊小菜店買菜,因為那里的果蔬雖然品相一般但價格更便宜。
部分家庭已放棄每天吃水果的習慣,將水果消費減少到每周一至兩次。
在韓國,許多家庭開始用豆芽替代新鮮蔬菜,這種價格相對穩定的食材成為餐桌新寵。
同時全球消費者也開始學習如何在陽臺種植簡單蔬菜,以應對日益昂貴的蔬菜價格。
農業專家則在呼吁,進行系統性改革。
專家建議農民采取多樣化種植和水資源管理等適應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引起的供應不穩問題。
市場也在尋找解決方案。
面對檸檬價格飛漲,部分飲品店嘗試使用黃檸檬和小青桔汁調配酸度。
檸檬貴過肉、菠菜變“黃金”、大米搶購潮的景象背后,是氣候危機、保護主義與貿易摩擦動蕩交織下的必然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