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與特朗普又通話了。這已經是特朗普上臺后,兩人第5次通話。但這一次,普京的態度前所未有的強硬:“烏克蘭問題,俄羅斯不會做出哪怕一絲一毫的讓步。”
7月3日,普京與特朗普進行了一次超過一小時的電話交談。這次通話,涵蓋兩個最火熱的議題:一個是俄烏戰爭,另一個是伊以局勢。
在談及俄烏問題時,普京的核心觀點只有一個——想要真正解決烏克蘭問題,必須從源頭鏟除戰爭的根源。他列出了三個“非談不可”的關鍵條件:
第一,美國對俄羅斯的長期遏制政策必須終結;第二,北約的東擴必須徹底叫停;第三,烏克蘭軍隊的武裝化與極端民族主義(普京稱之為“納粹化”)必須被根除。他明確告訴特朗普:這三個問題不解決,談什么停火、和談,都是浪費時間。
而特朗普這邊,自然聽不進這些。他覺得自己已經在中東調停伊以沖突付出了很多努力,現在想在烏克蘭問題上“快速見成效”,結果卻碰了一鼻子灰。電話一結束,特朗普私下的情緒也顯得有些不高興。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沒有在電話中談及美對烏援助、俄烏即將在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三輪直接會談。他的潛臺詞非常清楚:這些都是“戰術層面”的事,我現在只談“戰略底線”。
很多人或許會問,既然談不攏,干嘛還要通第5次電話?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這種看似無果的通話,本身就是一種策略,一種“外交對抗的儀式”。
普京和特朗普之間的通話,既是試探,也是表演。表演給誰看?世界各國看、資本市場看、盟友和對手也看。
自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與美國之間的關系已降到冰點。在這種情況下,還能保持高頻率的元首級溝通,其實就已經說明一個問題——不管嘴上怎么硬,底線還是有的。至少,兩國都不想讓局勢徹底失控。
特別是對特朗普來說,這樣的電話能向國內選民展示他在處理俄美關系上“有門道”,不像拜登那樣一味強硬。對普京來說,也能表現出“俄方并非拒絕對話,只是立場不容退讓”的姿態。所以,從戰略傳遞上看,這次通話的意義不在“結果”,而在“過程”。
通話的第二層看點,是兩人對烏克蘭問題本質的看法,完全不同。特朗普是“商人型思維”,講求效率、談得攏、簽個協議、按部就班解決問題。他認為,戰爭拖太久對誰都沒好處,美國也承擔不起援助的負擔,干脆找個臺階,體面收場。
可普京的邏輯,是“地緣安全思維”,他不光看烏克蘭,還要看整個北約、整個歐洲乃至整個全球秩序。他擔心的是,如果今天在烏克蘭讓了步,明天北約就可能把導彈部署到俄羅斯家門口。
所以,普京明確告訴特朗普:“不是我不想停,而是你不肯斷根。”這種“源頭不鏟除就絕不退讓”的態度,也等于給通話直接定了性——這不是“勸談”,而是“亮底牌”。
兩種認知的對撞,注定這場電話不會有成果。可就因為差距大,才需要不斷通話,不斷嘗試“磨合”。
這通電話還有一個意味深長的作用,那就是——“誰能坐上牌桌”的信號。回顧整場俄烏戰爭,從開始到現在,烏克蘭一直在喊“獨立自主”,歐盟也多次組織所謂“和平會議”,可現實是,真正說得上話的,只有兩個國家:美國和俄羅斯。
普京愿意跟特朗普通話,特朗普也愿意頻繁撥電話,這背后的邏輯是:你是對手,但你值得對話;其他人要么是配角,要么是被牽著走的棋子。
比如烏克蘭自己,其實從始至終只是這場博弈中的“工具人”,哪怕澤連斯基喊破喉嚨,說白了也只是“被代表”。
而通話的頻率越高,越說明一個問題:普京和特朗普都很清楚,真正能定調局勢的人,就在電話的兩端。
表面上看,第五次通話沒帶來什么突破,普京也依舊寸步不讓。但實際上,這通電話已經比很多表面新聞透露得更多。
它讓人看清,普京的底線:烏克蘭不是談條件的戰場,而是俄羅斯國家安全的“防火墻”;特朗普的焦慮:他需要一場外交勝利來鞏固連任之路,而烏克蘭卻讓他卡殼;大國的游戲規則:真正能做決定的,不在會議室、不在新聞發布會上,而在一通又一通“看似無果”的電話里。
從這通電話起,烏克蘭問題已經不再只是地面戰線的爭奪,更是認知、立場與戰略目標之間的正面對撞。解決的難度,只會越來越大。
普京說得很明白,俄羅斯不會在烏克蘭問題上讓步。而特朗普也不會輕易接受失敗。兩人通了五次電話,看似是在溝通,其實是在“校準彼此的底線”。這場戰爭的未來,可能不在戰壕,而在電話那頭的談判桌上。但問題是——沒有一個人愿意先說“我們退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