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俯瞰科爾沁區。林林 攝
文明多依河而生。
西遼河滋養下的科爾沁草原腹地,是西遼河文化的發祥地,通遼市科爾沁區正處于其核心,北疆文化標識格外醒目。
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在此逐水草而居,牧獵而生,孕育璀璨史前文明;一千多年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此建立龍化州,開啟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融史詩;革命戰爭時期,許多優秀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此浴血奮戰,保家衛國;進入新時代,科爾沁區大力弘揚北疆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讓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煥發出更加厚重的文化光彩。
溯源追流 契丹故壤
在距離西遼河南岸約19公里處,科爾沁區莫力廟蘇木福巨嘎查以北2.5公里處的遼闊原野上,大地隆起道道沉默的“脊梁”。
它們是沉睡千年的遼代古城墻基遺跡。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被發現,命名為“福巨城市遺址”。
這座古城與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李鵬有著“不解之緣”。
“實地勘察中對比《遼史》記載,發現通遼地區的古城遺址群與契丹建國關鍵地標龍化州高度吻合。”長期致力于西遼河流域歷史遺存研究的李鵬說。
采集散落的文物碎片,追溯古河道的蜿蜒蹤跡,比對星羅棋布的遼代遺跡……2011年-2016年,李鵬在充分掌握考古學、文獻學、歷史學、地理學依據的基礎上,提出一個備受矚目的論斷:福巨城就是龍化州。
歷史的回響,在同一年得到了有力的應和。
開魯縣東風鎮七家子村,兩座沉睡的遼代古墓被考古隊喚醒。墓中“葬□龍化州西□二里”的題字,為李鵬的論斷提供了科學論證。
深化考古支撐。2018年,內蒙古察右前旗金元勘探技術有限公司承擔起福巨城址考古勘探作業工作,并出具報告:該城址屬于內外雙城式結構,以東西走向軸線布局,屬于遼代早期城址。
勘探的泥土與文獻的墨香交織出令人信服的證據鏈。
遺址的始建年代與《遼史·太祖紀》的記載絲絲入扣:公元902年,“城龍化州于潢河之南”;公元904年,“廣龍化州之東城”。
2018年起,來自北京文物研究所、河北大學、遼寧師范大學等不同地方、單位的專家學者們形成共識:這片被朔風撫摸、被歷史深埋的土地,是當之無愧的“龍興之地、契丹故壤”。
走進科爾沁文化暨龍化州研究基地,科爾沁文化暨契丹遼文化研究會會長李麗正認真整理她長期野外調研搜集到的文物碎片。
分類陳列的鐵犁耙銹跡斑斑,仿佛還帶著泥土的芬芳;零碎的陶片,依稀可見昔日器皿的精美輪廓……
《遼史·食貨志》描繪了龍化州欣欣向榮的農耕圖景:漢族移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在這片曾經的草原上,種植了小麥、粟、黍。不僅為支撐遼朝大軍開疆拓土提供了堅實后盾,更結出了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深度融合的碩果。
激活歷史記憶。科爾沁區進一步深入開展對契丹遼文化的研究工作,全力申報關于發掘古城遺址附近寺廟遺址的工作報告,屆時將有可能真正揭開“龍興之地、契丹故壤”的“神秘面紗”。
站在斷流又復流的西遼河畔,契丹先祖策馬揚鞭的呼嘯聲,仍在回應著今日對“何以中國”的追問。
烽火丹心 血脈賡續
日光融融,灑落在科爾沁區最早建設的明仁大街上,“明仁小學”的牌匾流轉著溫潤的光澤。
步入校園,巍然矗立的呂明仁烈士塑像威武高大。
為了緬懷呂明仁烈士,這位1947年在解放戰爭中壯烈犧牲的英雄,學校于1951年更名為“明仁小學”,并將愛國精神融入校園血脈,代代相傳。
“呂明仁烈士,原名呂其惠,1916年生于黃海之濱。1946年,他肩負重任,來到通遼開展革命工作……”
校園一隅的呂明仁烈士事跡展廳內,四年級7班學生郝雪菲、常子赫作為小講解員,用稚嫩而深情的童聲,向師生們講述烈士的豐功偉績。
講解末尾,常子赫聲音堅定:“呂明仁烈士忠誠、擔當、奉獻、為民的精神,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焰,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
二十多年來,一批批小講解員在此為10萬余人講述烈士故事。
這樣的精神印記深深烙印在科爾沁大地的肌理之中。
公園內,革命烈士紀念碑肅穆矗立;社區街道里,施介、徐永清烈士事跡展廳靜靜開放;校園中,劉寶雙等烈士的事跡展廳承載著厚重記憶……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永清街道、明仁小學、施介街道,成為這片熱土閃耀的精神坐標。
和平年代,英雄贊歌未歇。
2019年6月12日,人們懷著沉痛的心情,送別忠誠的共產黨員、初心永駐的老兵——任明德。
他的一生,是兩段截然不同卻同樣偉大的征程。
52歲以前,任明德南征北戰,在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抗美援朝等戰爭中九死一生。
52歲以后,任明德在科爾沁區東郊街道默默奉獻,義務清運垃圾上萬噸,用樸實行動踐行為民初心。
任明德精神如涓涓細流,帶動一群人,影響一座城。
2016年,任明德精神傳承工作室成立,感召科爾沁區6.5萬多人加入志愿者服務隊,傳遞奉獻薪火。
精神的傳承,既在歷史的回響與現實的踐行中,也在藝術的升華里。
飽含家國情懷的話劇《馬走日》在內蒙古、北京等地精彩上演,成為提升北疆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
精神光芒照亮了自治區雙擁模范城科爾沁區,引領千千萬萬人以信仰淬火,在新征程上續寫著屬于這片紅色熱土的榮光。
非遺脈動 活態傳承
科爾沁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原文化部命名的“少兒版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東北二人轉保護傳承基地。
少兒版畫、東北二人轉……不僅是歷史文明的見證,也是歷代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
一個小舞臺,一塊手絹、一把小扇,兩人唱起來,唱的是九腔十八調,演的是千軍萬馬來……
走進科爾沁區戲曲劇團(東北二人轉)非遺傳承基地,東北二人轉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安秀珍正在排練新劇目。
受父親的熏陶,打小就喜歡二人轉的安秀珍,在唱東北二人轉的道路上走過40余載。
“20世紀初,二人轉流入通遼地區,至今已有百年。通遼地區東北二人轉在表演上吸收蒙古族舞步,音樂上則將蒙古族民歌曲調糅入唱腔,形成自己的特色。”安秀珍說。
一塊木板,一把刻刀,刻畫出大美河山,刻畫出人文風情,刻畫出生產生活。
穿過喧囂街市,科爾沁區文化館的版畫教室能聽見刀尖游走的沙沙聲,學生們正凝神刻制《駿馬圖》。
指導老師其木格輕語道:“每幅版畫都是一粒種子,在孩子心里長出‘記得住的鄉愁’。”
自1996年戴上“少兒版畫藝術之鄉”的桂冠,科爾沁區文化館每2年舉辦一次“科爾沁少兒版畫藝術節”,至2023年,先后共舉辦了十六屆,有3000余名小作者創作的5000余件作品參展;通過優秀作品聯展、版畫教師培訓交流會等活動,逐步構建了以少兒版畫教育基地、少兒版畫社區、少兒版畫村、少兒版畫傳習所為基礎的城鄉一體化發展脈絡。
活態傳承,古藝新生。從“非遺進校園”浸潤5萬學子心靈,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研修計劃鍛造時代新銳,科爾沁區活態傳承的路徑清晰而堅定。
文化自信,匠心守護。59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守護著64項非遺瑰寶——東北二人轉的唱念做打、毛雕畫的纖毫畢現、蒙古耳枕制作的指尖溫度……古老技藝在當代脈搏中傳承延續。
底蘊深厚的科爾沁區,正在文明交匯的永恒史詩里,踏出北疆文化下一個深沉而輝煌的節拍。(記者 蘇永生 及慶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