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遼寧營口,不吃這十樣算白來!
溯古至今,營口是渤海灣畔的明珠,
早在 28 萬年前的金牛山遺址,就閃爍著人類文明的星火。
明清時,它以 “關外上海” 之名,成為東北最早開埠口岸,
西洋商船的汽笛與中式商號的吆喝,奏響多元交融的樂章。
歲月沉淀下的民俗,是營口鮮活的文化基因。
蓋州皮影戲以靈動的剪影演繹人間百態,遼南高蹺踩著鏗鏘鼓點,舞者身姿矯健,盡顯豪邁。
大遼河蜿蜒流淌,孕育出豁達堅韌的民風,漁民唱著漁歌撒網,
碼頭商販熱情吆喝,滿是生活的煙火氣。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如今的營口,既有老街青磚訴說往昔,又有新城燈火映照未來。
山海間的這座城,始終以包容姿態,續寫著屬于自己的動人篇章。
那,您知道來營口吃什么嗎?
試試這十樣,好吃不貴,當地人的最愛……
湯池羊湯
是遼寧營口的一絕,喝過的人都得豎大拇指。
這湯的底子得從清朝說起,回族人從河北遷到營口蓋州,把清真羊湯的手藝扎下了根。
早年間羊湯館子都圍著清真寺開,回族兄弟用羊骨熬湯,講究個“咕嘟咕嘟”四五個小時,
湯色熬得像牛奶似的,撒把蔥花香菜,熱氣一冒,老鼻子香了!
湯池鎮的山羯羊才是靈魂,
正宗做法得用整扇羊排配羊雜,大火煮透再切片汆湯,喝的時候舀勺辣椒油,
配個剛出爐的燒餅,得勁兒!當地人管這叫“伏天標配”,
三伏天喝羊湯排汗祛濕,老話講“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
營口海蜇
老輩子人傳,這海蜇精原是如來佛祖跟前聽經的玉缽,
下凡作妖禍害百姓,最后被太白金星用石灰白礬收拾服帖,
這才成了如今這盤脆生生的涼菜。
要說這海蜇咋吃帶勁?
營口老饕教您兩招:一是爆炒海蜇頭,小米辣配野山椒,滋啦一鍋火,脆得能聽見響兒;
二是老醋蟄頭,90度水溫燙二十秒,陳醋白糖這么一拌,黃瓜片打底,酸辣爽口直沖天靈蓋!
本地人最稀罕鮮蜇頭切片,拿蜆子湯、蒜泥、醬油醋那么一調,呲溜一口,鮮靈勁兒能從嗓子眼竄到后腦勺!
如今營口海蜇節辦得紅火,海內外吃貨烏泱烏泱往這旮沓涌。
您要問為啥這么橫?
渤海灣低溫高鹽,遼河口浮游生物管夠,
養出的海蜇肥得流油,膠原蛋白、碘元素、甘露多糖樣樣齊全,吃著脆生,養著身子骨!
營口大閘蟹
這貨祖上跟陽澄湖大閘蟹是遠親,但沾了遼河入海口咸淡水交匯的光,
肉質更緊實,蟹黃還帶點海腥鮮甜。
老輩子漁民講,過去蟹子多到能踩著蟹殼過河,現在可金貴了,秋天開海那陣兒,
本地人排隊買蟹的陣仗比早市搶雞蛋還熱鬧。
正宗營口蟹講究“青背白肚黃毛爪”,清蒸最絕,
肚臍朝上擺籠屜,蔥姜料酒一撒,大火上汽十五分鐘。
揭蓋那叫一個“鮮靈”,金燦燦的蟹黃能流一手油,蘸點姜醋汁,
嘬一口“老蓋了”(營口話“老好了”)。
年輕人愛辣炒,年糕條跟蟹塊裹著豆瓣醬翻飛,辣得直吸溜還喊“過癮”。
據《營口縣志》記,這蟹子早年間是漁民下酒菜,如今登堂入室成了“遼菜名片”。
蛸夾子豆腐
早年間災荒年,有個孝子在泥洞里扒拉出滿身青泥的蛸夾子(營口話叫'蘆蟹'),
怕剌嗓子便搗碎了熬湯,嘿,竟凝成顫巍巍的奶白豆腐塊!
老輩子傳下來的手藝忒講究,
活蟹得用陶罐搗出漿,紗布擠肉汁時得哼著小調慢慢晃,最后撒把蟹黃往菠菜湯里一滾,
那鮮味能勾得人鼻尖直顫。
如今這手藝成了市級非遺,老邊區大興村的老灶臺天天飄香,
春逮蛸夾子都得拿燈籠'誘捕',
做好的豆腐'老鼻子了'人排隊等,就為嘗口野生蟹鮮混著姜蔥香的古早味,真叫一個'血受'!
桲欏葉餅
這餅子用山上現摘的桲欏葉(也叫柞樹葉)包著,里頭裹著黏米面和餡兒,
蒸熟后葉香直往鼻子里鉆。傳說老早以前滿族人打獵帶的干糧就是它,
葉子能防餿,放三天都不帶壞的,現在早成了市級非遺,老鼻子人稀罕了!
做法講究得很,
面得用玉米淀粉摻紅薯粉,軟乎還不粘牙。
餡料分甜咸兩口:咸口是酸菜豬肉丁,甜口是紅豆沙,得拿桲欏葉折成個小枕頭樣兒。
蒸籠一開,綠油油的餅子透著油光,咬一口先嘗到葉子的清苦,
接著是餡兒的鮮香,后勁還帶點回甘,老蓋了!
營口咸泥溜
本地人叫它“彌溜”,是海瓜子腌的鮮物。
這小貝類長在河海交界泥灘里,白殼帶點紅,跟南瓜子似的。
早年間漁民撈上來直接拿粗鹽、花椒大料水腌,講究個“活蹦亂跳時下嘴”,鮮得能掉眉毛!
現在老營口人還念叨:“生吃螃蟹活吃蝦,咸泥溜就酒頂呱呱。”
外地人瞅著直嘬牙花子,咱本地人扒蓋兒一嘬,美得直瞇眼——那叫一個“鮮靈透亮”!
腌法有說道:
鹽鹵得晾透,蒜蔥辣椒往里懟,泡夠24小時才夠味。
張嘴沒全開的最地道,指甲蓋一掀就開,要是張大嘴的準是壞了。
這玩意兒在營口火了幾十年,燒烤攤上拿泥溜鍋涮著吃,麻油辣椒一澆,鮮到跺腳!
老輩人說“不吃生腌不算營口人”,這口鮮勁兒,誰吃誰迷糊!
大醬燜鲅魚
這道菜在遼東半島可是“杠杠有名”!
傳說早年鲅魚圈的漁民靠海吃海,有戶人家用自家釀的黃豆醬燜魚,
沒想到醬香混著魚鮮,把隔壁小孩都饞哭了,從此這做法就在營口傳開了。
正宗的燜鲅魚得選一斤左右的鮮鲅魚,
去內臟切段后先煎得兩面焦黃,
再拿甜面醬和豆瓣醬按1:1的比例爆香,撒把蔥姜蒜,倒上半瓶啤酒去腥,
咕嘟咕嘟燜上20分鐘,湯汁收得濃稠發亮,魚肉嫩得能用筷子夾出花兒來。
營口人吃這菜有個講究,得用醬汁泡米飯,就著蒜瓣“可勁造”,
蓋州過油肉
早年間山西晉商順著海路闖關東,把這道官府菜帶到了營口,
蓋州老廚子們一琢磨,直接給整成了“東北狠活”,
精選黑豬前槽肉,切片拿料酒生抽“馬殺雞”十五分鐘,熱油里這么一滑,肉片兒外頭焦脆里頭嫩得直顫悠。
再配上青椒木耳那么一扒拉,醬油醋汁兒往上一澆,滋啦一聲,香得直往天靈蓋兒竄!
老蓋州人管這菜叫“過油兒”,飯館子后廚那大鐵鍋顛得山響,
肉片兒裹著油星子在半空翻飛,瞅著就讓人直咽唾沫。
要說最地道的吃法,得配碗高粱米水飯,
夾一筷子肉蓋在飯上,再扒拉兩瓣蒜,那叫一個“舒坦”!
蓋州線邊
這道被蓋州人喚作“線兒邊”的吃食,藏著渤海灣的風浪與老營口的煙火氣。
史料記載,清中期蓋州作為東北“財貨通衢”,
南來北往的商船帶火了碼頭餐飲,漁民們把蠣蝗、海米往酸菜鍋里一扔,
竟搗鼓出這酸鮮勾魂的味兒。
如今你去營口夜市,準能瞅見師傅顛著大鐵鍋,紫菜、粉絲、雞蛋花在熱湯里跳華爾茲,
紅綠黃澄的配色跟彩虹落鍋里似的。
要說地道吃法,得學蓋州老饕——春餅卷著線邊,再塞兩片煎得焦黃的雞蛋,咬一口直吧唧嘴:
“這味兒,賊拉對路!”
2024年它剛評上遼寧地標美食,本地人早拿它當接頭暗號:
“走,搓頓線兒邊去!”其實這菜妙就妙在“跨界”,
蠣蝗的鮮、酸菜的爽、海米的咸,在舌尖上演三國演義,
最后統統被豬油渣的焦香收服,怪不得老營口人念叨:“三天不吃線兒邊,渾身刺撓沒著落。”
咸蝦爬
學名蝦蛄,是當地人“心頭好”。
這貨在河海交匯處泥沙里窩著,肉嫩得能掐出水,營口老饕講究“活腌”,
抓來活蹦亂跳的蝦爬子,撒海鹽、花椒、蔥姜往壇子里一杵,密封三天開壇,
咸香直往鼻孔里鉆!咬開殼,蝦肉“稀溜溜”帶點回甘,
配冰鎮啤酒蹲在海邊啃,聽著老板用東北話白話漁家往事,那叫一個“得勁”!
外地人瞅著直嘬牙花子,可營口人就好這口“鮮靈勁兒”,
老話兒說“生吃螃蟹活吃蝦”,
咸蝦爬子才是待客最高禮遇,齁咸帶勁,吃完恨不得舔手指頭!
來吧營口老鐵!
羊湯咕嘟著鮮,咸蝦爬子齁得直嗦嘍手指頭,海風一吹,板凳一坐,
滿嘴都是渤海灣的“鮮靈勁兒”!
管夠造,管夠樂,山海有情,人間值得得勁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