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淖爾煤礦以“牧、林、光、園”為愿景的“四位一體”生態型礦山美景。
黃頭鹡鸰在苜蓿草叢中捕食昆蟲。
金眶鸻在生態修復治理區“安家”繁衍。
鋪設草簾子保墑、固土、保溫、防風,構建適宜植被生長的優良環境。
7月1日,在通遼市扎哈淖爾露天煤礦礦區西北側,一片綠意盎然的生態綠洲與遠處的煤田形成鮮明對比。近年來,該露天煤礦以“地形重塑、土壤改良、植被重建”為核心,實施六大生態修復工程,累計投入6.7億元,治理面積達2.53萬畝,讓礦山煥新顏、變“綠島”。
“我們采用‘工程措施為輔,生物措施為主’的技術路線,先通過客土覆蓋、修建灌溉系統改善立地條件,再選用耐寒耐旱的羊草、冰草等本地物種進行植被重建,最終實現‘自維持、免維護’的近自然生態。”生態修復工程師齊工介紹道。
如今,到界排土場植被覆蓋度達90%以上,較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高出34%。野兔、沙狐等野生動物重返家園,曾經的“生態瘡疤”成為草原生態鏈的重要節點。同時,依托自然資源部“一中心一基地”創新平臺,扎哈淖爾露天煤礦全力推進生態修復人工維護少人化、動植物多樣化、養護管護簡易化、經濟作物增收等壓降成本技術方案,建立科學、穩定、可持續的生態修復“歸還”模式,完成“用地—采礦—復墾—還地”的綠色可持續循環發展,2.3萬畝排土場變草原新牧場,實現了“還地于民”目標,這項“變廢為寶”的生態工程,成為高寒地區礦山修復的標桿。(記者 鮑慶勝 實習生 邢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