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后旗巴彥毛都蘇木,廣袤原野涌動著勃勃生機,連片的紫花苜蓿迎來首茬收割季。伴隨著大型割草機的轟鳴聲,切割、粉碎、打捆等工序一氣呵成,清新草香與泥土芬芳交織彌漫。陽光下,一排排整齊的草捆金光閃耀,宛如大地饋贈的“綠金磚”,即將化作牛羊口中的營養盛宴。
百畝紫花苜蓿長勢喜人(王超越 攝)
科技賦能,“牧草之王”解鎖致富路
走進種植戶文峰的百畝苜蓿基地,嫩綠的植株在現代農業科技滋養下長勢喜人。“可別小瞧這紫花苜蓿,它可是實打實的‘牧草之王’!”文峰一邊展示手機里的養殖數據,一邊介紹道。這種牧草蛋白質含量高達18%-20%,遠超普通牧草,被形象地稱為牛羊的“植物蛋白肉”。數據印證著科技帶來的改變:過去外購飼料年成本超10萬元,如今他的基地年產苜蓿超60噸,不僅滿足40頭牛的飼料需求,還能通過外銷實現增收。
生態經濟雙贏,綠盾筑牢發展根基
在巴彥毛都蘇木,紫花苜蓿產業正書寫著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新篇章。它既是牧民增收的“錢袋子”,更是守護草原的“綠色衛士”。曾幾何時,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風沙肆虐。如今,千畝苜蓿田構筑起堅固的生態屏障:發達的根系牢牢固土,有效抵御風沙;蔥郁的莖葉涵養水源,為草原生態注入活力。村民們將其稱為“養地小能手”——根瘤菌的固氮功能如同天然肥料廠,能使土壤肥力提升30%,為土地復壯和后續輪作創造條件。
養殖戶整理紫花苜蓿干草(王超越 攝)
草畜聯動,循環農業繪就振興藍圖
近年來,通遼市科左后旗巴彥毛都蘇木緊扣“為養而種,為牧而農”的發展理念,大力推廣高產青貯玉米、紫花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種植,構建起“糧飼兼顧、草畜配套”的現代畜牧產業體系。隨著優質牧草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當地逐步形成種養互促、草畜兩旺的良性循環。今年創新推出的“青貯玉米大豆條帶復合種植+冬黑麥輪作”模式,實現“一年兩收”,既破解了傳統種養模式的資源浪費難題,又以生態優先、提質增效為核心,打造出可借鑒、可復制的鄉村振興發展樣板。
從科技賦能的智慧種植,到生態經濟的協同發展,再到草畜聯動的循環模式,紫花苜蓿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在科爾沁草原上編織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新畫卷,為草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綠色動能。
來源 │央廣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