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年前的
崇州“旅游攻略”
常璩 著
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
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作為四川省已評選出兩批歷史文化名人中,唯一標準的“成都戶口”,生活在“蜀中之蜀”“天府糧倉”崇州的常璩,在《華陽國志》中寫下“沃野千里,號為‘陸海’”的推介詞。
如今
崇州已經成為成都人熟悉的
“都市后花園”
而在1600多年前
崇州也曾是“游成都”的好去處
常璩也為自己的家鄉
寫下了沉浸式的推介詞
▲華陽國志
江原縣郡西,渡大江,濱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稱江祠。安漢上下、朱邑出好麻、黃潤細布,有羌筒盛。小亭有好稻田。東方常氏為大姓。文井江上有常堤三十里,上有天馬祠。
崇州怎么走?
“江原縣郡西,渡大江,濱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說的是距離成都的方位,也是出游前的“導航設置”。這里的大江,就是金馬河。
來崇州玩什么?
“有青城山,稱江祠”:當時都江堰、青城山都在江原(如今的崇州)管轄范圍,就像如今成都人喜愛的街子古鎮,也與青城山毗鄰。
來崇州買什么?
“安漢上下、朱邑出好麻、黃潤細布,有羌筒盛。小亭有好稻田”:“黃潤細布”是江原出產的一種高檔面料,曾經遠銷西域;“小亭有好稻田”則說明崇州在古代就以出產優質的稻米而聞名。
“東方常氏為大姓。文井江上有常堤三十里,上有天馬祠”:“天馬祠”是當時的百姓需要健壯的馬匹在山路上馱運貨物,從而立廟進行祭拜,并尊稱為“天馬”,也形象地體現出江原作為物資集散和交通樞紐的地位。
看山看水
游玩購物
最早的“自駕游記”
內容滿滿、行程豐富
記者|強罡
編輯|張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