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維爾紐斯機場海關大廳內,中國駐立陶宛最后一名外交官在滯留9小時后被迫離境,他的外交護照被立陶宛單方面“判定失效”,最終只能登上飛往伊斯坦布爾的航班。這樣的局面,源于立陶宛政府長達半年的簽證拖延策略——他們刻意擱置中方人員的續簽申請,再以“超期滯留”為借口制造外交事端。
而就在外交官離境僅一個月后,立陶宛總理帕盧茨卡斯突然向北京遞交了一份“重建關系建議書”,卻對自身錯誤輕描淡寫,甚至要求“中國應先派大使以示誠意”。更荒誕的是,6月30日,立陶宛國防部長薩卡利埃內同步現身菲律賓馬尼拉,與菲防長特奧多羅簽署防務協議,并高調宣稱:“立陶宛和菲律賓有相同的‘敵對鄰國’!”立陶宛一邊假意求和,一邊遠赴亞洲“碰瓷”中國。立陶宛今日的困境,始于2021年一場鋌而走險的政治投機。當時,右翼政府為討好美國,公然允許臺灣當局以“臺灣”名義(而非國際慣例的“臺北”)在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踩踏中國核心利益紅線。
中方隨即反制,兩國外交關系降至代辦級;立陶宛木材、乳制品等支柱產業對華出口暴跌97%,中歐班列繞行立陶宛,港口吞吐量萎縮67%;立陶宛訴諸WTO時遭歐盟26國集體否決,布魯塞爾直言“不為立方冒險讓歐洲買單”。這場豪賭并未換來預期收益。美國承諾的6億美元貸款與臺灣當局的2億美元“芯片合作”淪為空頭支票,而特朗普上臺后要求北約國家將軍費提至GDP的5%,立陶宛財政部長哀嘆:“除非砍掉全民醫保,或讓公務員降薪20%——但每個選項都是政治自殺。”
薩卡利埃內的馬尼拉之行,暴露了立陶宛在東西方夾縫中的戰略迷失。首先將立陶宛與俄羅斯的地緣矛盾,強行類比中菲南海爭端,渲染“中俄朝伊威脅”,試圖以“民主陣營受害者”身份博取國際同情;其次,綁定域外勢力,與菲方簽署網絡安全與彈藥生產協議,支持菲軍將東海、南海劃為“單一戰區”的冒險計劃,迎合美國“印太戰略”。
另外,立陶宛經濟連續三年負增長,民眾赴華簽證需輾轉拉脫維亞耗時3天,民怨沸騰之下,政府急需制造“外部威脅”轉移矛盾。立陶宛若真想破局,須認清三重現實:一是中國核心利益不容交易,中國外交部已多次強調,恢復關系的唯一前提是關閉“臺灣代表處”并恪守一中原則。立陶宛總理聲稱“不涉臺灣問題”的建議書,注定是廢紙一張。
二則是碰瓷只會加深孤立,歐盟主要國家正加速對華合作——中歐班列開行量暴漲40%,空客拿下中國1600億訂單,德國車企追加投資。立陶宛甘當“反華馬前卒”,卻成歐盟“棄子”;最后,民生代價不可持續,立陶宛木材商為繞道出口多付30%物流成本,奶農每日傾倒30噸鮮奶,全民為外交冒險買單的忍耐已近極限。小國的生存之道在于清醒,而非投機。
立陶宛防長赴菲“碰瓷”,如同一面照妖鏡:照見其既無力化解自身危機,又妄想通過煽動地區矛盾“火中取栗”的窘迫。這種“一邊求和、一邊捅刀”的戲碼,不僅暴露戰略短視,更將國家信用消耗殆盡。外交不是真人秀,碰瓷換不來尊重,只會在自己的腳心扎進更深的玻璃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