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賽季夏季聯賽名單一公布,楊瀚森直接站上風口浪尖,這哥們成了波特蘭開拓者夏聯最值得關注的名字,老美媒體已經提前給他“畫大餅——場均15分8板4助才算合格,場均數據直接把第二中鋒的門檻立那了,問題來了,這要求到底高不高,楊瀚森能不能頂住壓力,在開拓者真正站穩腳跟,球迷看法可不止一個版本。
先說環境,這屆開拓者夏聯名單里,楊瀚森說白了是沒啥直接競爭對手的,克林根不來,羅伯特·威廉姆斯傷病纏身,杜普·里斯存在感極低,艾頓剛走,騰出3555萬美元空間,球隊明顯是擺出一副“培養新人的架勢,直接把機會擺上了桌面,楊瀚森要是抓得住,這就是典型的“天時地利人和,但也別忘了,機會大了,責任也重了,尤其是美媒那一套數據標準,看著不高,其實不低。
15分、8板、4助,說簡單也簡單,畢竟楊瀚森在CBA場均能搶下10.5個籃板,但那是國內聯賽,NBA夏聯節奏快、對抗強、球權分配也更卷,想刷這組數據,難度不小,尤其是助攻這一項,開拓者教練組喜歡中鋒能傳球,但夏聯隊友配合能不能跟上、球場空間拉不開,傳球就容易變成失誤,別忘了,夏聯對抗節奏快,容錯率其實很低。
內線配置方面,名單雖說看著人多,其實真能搶飯碗的沒幾個,斯卡平采夫防守不錯,像哈滕斯坦那路子,但進攻端基本靠撿漏,安德魯·卡爾三分命中率34%,能擋拆外彈,身體對抗一般,拉揚·呂佩爾去年三分38.5%,空間型打法能拉開一點,但核心角色還得看楊瀚森,他的優勢在于2米16的身高和手感,低位強吃、順下空接都不是問題,最大懸念其實是中距離投射和防守輪轉能不能跟上NBA速度。
外線搭配也有說頭,肖恩·佩杜拉大學場均6.1次助攻,傳球思路清晰,理論上能和楊瀚森配出點化學反應,卡萊布·樂福場均18.2分,沖擊力強,能殺進去給內線制造機會,但兩個后衛詹姆斯·伯克奈特、西迪·西索科如果只顧自己刷分,楊瀚森的球權就難保證,這種“后場自嗨在夏聯其實很常見,畢竟大家都想刷一波表現單,搏個合同機會。
再看輿論和球迷視角,這組數據指標到底合理不合理,網上觀點分兩派,一派覺得楊瀚森CBA能場均兩雙,夏聯提升一下問題不大,另一派則表示,NBA夏聯不是刷分樂園,防守換防、節奏沖擊、裁判尺度都和國內不一樣,15+8+4其實是對場上綜合素質的考驗,尤其是助攻和防守數據,沒點大局觀和輪轉意識,根本刷不出來,別說什么“國產魔術師,真到夏聯場上,心態、體能、適應環境都是大考驗。
開拓者為什么敢放手培養楊瀚森,這和球隊現狀也有關系,艾頓一走,薪資空間直接騰出來,管理層顯然是下定決心重建,擺爛也罷,賭未來也好,年輕人有機會就得頂上來,楊瀚森的傳球和團隊意識,理論上很契合球隊新思路,但現實是,夏聯表現直接影響他新賽季能不能拿到穩定輪換,要是達不到美媒那套標準,保不齊就得從打15到20分鐘開始熬,慢慢熬出來的故事,NBA歷史上多了去了。
說到底,楊瀚森這次夏聯其實是一次“壓力測試,既是自證身價,也是給球隊管理層、球迷一個交代,第一場就要對勇士隊,難度不小,但機會也大,這種局面中國球員過去也不是沒見過,王治郅早年在小牛也是夏聯打出來的,周琦當年在火箭夏聯刷過兩雙,但能不能把夏聯表現轉化成常規賽穩定輸出,才是決定命運的關鍵。
最后回到問題本身,這套美媒數據標準看著苛刻,其實背后是對楊瀚森潛力的認可,畢竟能被要求15+8+4,說明管理層期待他補上艾頓的空缺,而且信任他能扛起至少半個內線輪換,楊瀚森要做的不是去“刷數據,而是用表現說話,把該拿的分、板、助拿到,哪怕第一年只打替補,只要場上能帶動隊友、撐起防守,數據就不會太難看。
總之,這次夏季聯賽就是楊瀚森的試金石,能不能一戰立名,球迷都等著看結果,網上爭議歸爭議,真正的評判還得等比賽開打,勇士那場,就是他在NBA的第一份答卷,成色幾何,屆時自有分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