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杯中國男籃大名單終于出爐,沒想到真正引發輿論地震的不是誰進了名單,而是誰被刷了下來,王浩然,這個名字最近在球迷圈子里頻頻被提及,說實話,這次只裁掉他一個,多少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就像打牌時明明手里還能再多留一張,卻非要挑出一個“看起來最不合群的,誰能不多想呢。
再看整個集訓隊的狀況,傷病直接把老牌主力削去好幾員,張鎮麟、曾凡博、趙繼偉、周琦都因傷缺席,本來鋒線就人手緊張,這下更是雪上加霜,王浩然身高205cm,年僅20歲的黃金年齡,無論從潛力還是輪換需求來說都應該有一席之地,畢竟現在是新老交替的節骨眼,但偏偏就是他成了“唯一出局者,你說巧不巧。
細數王浩然這兩年的成長軌跡,他在CBA也不是混日子的角色,雖然前面兩個賽季上場時間有限,數據也不算亮眼,但上賽季在周鵬當主教練后,場均28分鐘能交出11.3分3.5籃板2助攻,38場首發,這對于一個20歲的年輕內線來說,進步其實挺扎實,這樣的球員在國家隊里不說是絕對主力,好歹是個有想象空間的拼圖,尤其是你看看同齡人里有多少能在CBA摸到穩定輪換的,結果這次歐洲拉練就這么被一票否決,未免有點讓人琢磨不透。
問題來了,為什么這次名單非要精準到只裁掉一人,難道集訓多帶一個人就會影響戰術布置還是后勤安排,還是說名單里的其他人都有必須留下的理由,回頭看后衛線,17人大名單里竟然有8個后衛,趙睿、徐杰、胡明軒、高詩巖、程帥澎、廖三寧、張寧、劉金雨,按常理說,最后進亞洲杯正賽的也就12人,到時候還是要大幅裁員,如今鋒線本來就缺人,反倒后衛線人滿為患,不少球迷都在問,究竟是選人標準有變化,還是背后有別的考量。
再深挖一下,其實這也不只是哪一屆的問題,國內籃球圈的人情世故歷來是個公開的秘密,姚明這次臨近卸任還極力主張續約外籍主教練喬爾杰維奇,多少也反映了對“關系籃球的無奈,外教相對更能堅持用人唯才,不容易被人情關系左右,看看前兩年江蘇隊的崔曉龍、廣州隊的崔永熙,都是在本隊不受關注,卻因喬帥慧眼識珠入選國家隊,回到聯賽后名氣直線上升,這種“逆襲劇本擱在本土教練手里基本很難上演,大家都明白,國內選人有時候不看數據更看“人脈。
再說說這次名單引發的爭議,除了王浩然被裁,像高詩巖、劉金雨、李祥波、劉禮嘉等人也被質疑有“人情分,尤其是劉金雨,福建隊替補后衛,場均5.6分1.1助攻,三分命中率也只有31%,要說他能撐起國家隊級別的后場,恐怕不少CBA主力后衛都要在家拍大腿了,劉禮嘉在上海隊也打不上主力,李祥波更是鮮有高光時刻,結果這幾個人都順利進了17人大名單,難怪網友“點贊回懟,質問選人到底憑什么。
當然,不能全盤否定教練組的用意,畢竟年輕球員進國家隊未必能馬上打硬仗,但培養儲備也是現實需求,這屆名單里24歲以下的除了王浩然被裁,剩下的也就廖三寧、劉禮嘉、劉金雨、徐昕和王俊杰幾個,其他基本都是25歲以上的“老人,說是新老交替,實際更像是“以老帶新,你說中國男籃到底是要重建,還是還想再拼一把,誰都說不清楚。
此情此景讓人不禁想起中國足球當年“鍍金回聯賽身價暴漲的套路,選人不是看能力,而是看牌面和江湖關系,結果聯賽水平沒上去,國家隊成績還一落千丈,這次中國男籃會不會重蹈覆轍,球迷心里其實挺懸的,大家都盼著能選出一批真正在國際賽場能打硬仗的新人,而不是繼續走“關系籃球的老路。
說到底,王浩然的落選只是這屆名單爭議的縮影,背后映射的是中國籃球深層次的選材困境,姚明力挺外教,其實是對這種“老好人式用人的無聲反擊,球迷們當然希望看到的是靠實力說話、憑表現上位,而不是誰人脈廣誰就能混進國家隊。
展望接下來的亞洲杯,傷病已經把中國男籃逼到“用人荒,這本是年輕球員證明自己的最佳時機,結果現實卻讓人有點無奈,希望這次歐洲拉練和大賽能給球隊帶來真正的改變,別讓“人情籃球成為中國男籃的天花板,球迷不想再為“關系戶點贊,也不想再為有拼勁的年輕人感到不值,選人這件事,是時候真正擺上臺面,打一場徹底的“明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