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北越人開會,南越人交稅。”
一句看似玩笑的話卻深刻揭露了越南的最大社會問題,這個受到歷史遺留因素引起的矛盾雖然形式上已經消失消失,但實際上卻深深根植于越南人的心中。
真要說起來,這就是越南南方親美的下場!如今,越南又一次在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下選擇了屈從,事到如今,越南或將悲劇重演,再現南北分裂危機。
這一幕,和四十年前頗有異曲同工之處,可問題是,這次中國還會出手干預嗎?
一條頑固的分界線
歷史上,北緯17度線曾像一把冰冷的利刃,將越南切割為二,但今天,那條物理的界線早已抹去,另一條無形的“人心分界線”卻愈發清晰。
它源于歷史的傷疤。法國人來過,美國人也來過。一個扶持了北方的傀儡,一個武裝了南方的政權。最終,在中國的幫助下,北方的坦克碾過南方的總統府,用武力縫合了國家。
但對越南而言,形式上的統一,不等于實際上的民族認同。
由于北方人骨子里刻著儒家的等級與保守,習慣了集體主義的宏大敘事,而南方人則在湄公河的濕熱空氣中,早早學會了與西方人做生意,信奉個人奮斗與商業契約。
一個講究“關系”和“背景”,一個信奉“利潤”和“效率”。這種差異,讓統一后的越南,始終貌合神離。
南方負責掙錢,北方負責花錢
而南北雙方的這種差距,在物質利益面前被無限放大。
今天的越南,政治中心在北方河內,那里是權力的心臟,高級官員和決策者大多帶著北方口音。而經濟引擎,則毫無疑問地屬于南方,尤其是以胡志明市為核心的經濟圈。
而南方就像是整個國家的“超級加油站”。蘋果、三星、英特爾的巨額投資,幾乎全砸在這里。它貢獻了全國超過六成的稅收,支撐著國家機器的運轉。
那么問題來了:加油站自己的油箱,卻好像不怎么滿了。
一種在南方民間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南方上繳了超過60%的稅,最后返還到自己手里的財政預算,卻連20%都不到。
這筆賬,南方人算得很清楚。于是,一句夾雜著憤怒與無奈的抱怨,從街頭巷尾的咖啡館傳到互聯網上:“你們(北方)拿著我們的錢,去養你們的官僚。”
這句抱怨,就是兩顆心臟失諧時,最刺耳的雜音。并且,由于近期高層人事任命中,南方籍候選人幾乎被“團滅”的事實,更是往這團火上澆了一桶油。
美國人來了,帶著支票和劇本
越南這種南北貌合神離的內部裂痕,自然而然就成了美國從中作梗最好的出發點。
華盛頓的算盤打得極響:它不僅要把越南打造成替代中國的下一個世界工廠,更要在這條南北裂痕上“精準下注”。
于是,美國及其盟友的投資,帶著明確的指向性,涌入南方。那些地點,許多都曾是南越政權的工業心臟,甚至是前美軍基地。
這不只是商業布局,更是一種政治符號,不斷強化著歷史上的陣營分野。就這樣,錢進來了,劇本也跟著來了。
各種非政府組織開始在南方活躍,資助著形形色色的“公民社會項目”。在河內看來,這套操作簡直是“顏色革命”的標準流程,意圖從民間釜底抽薪,培養親美勢力。
華盛頓毫不掩飾地宣稱,越南南方是其“印太戰略”的關鍵支點。這番表態,讓南方的商界精英感到興奮,卻讓北方的政治核心,感到了深深的寒意。
親美危機
從結果來看,越南這幾年跟美國搞經濟和軍事合作,確實掙到了不少錢,但后果已經很明顯了。
經濟上,越南2023年對美國出口飆到了970億美元,南部更是富得流油,胡志明市成了外資的天堂——你看英特爾在那里建了全球最大組裝廠,蘋果的生產線也從中國搬過去不少,40%以上的外資都集中在這兒。
南部人日子越過越滋潤,工廠滿地,年輕人擠破頭去打工,生活水平蹭蹭漲。
可回頭看看北邊,還是那個老樣子,60%以上人口靠種地糊口,工業化步子慢吞吞,數據擺在那兒,北部農村的落后對比南部的高樓,簡直天差地別。
這種差距不光是數字問題,它催生了社會不滿——南北老百姓互相嫌棄,南部的說北邊保守死板,北部的罵南邊只顧自己發大財,忘了老家。
2018年平順省的抗議事件就是個典型例子:政府想推經濟特區法,延長土地租期到99年,結果南部人擔心外資占了便宜,直接燒政府樓、打警察,鬧大了雖被壓住,但那股火氣沒消。
我看啊,越南的親美路線短期看是抱了美國大腿,長期卻埋了定時炸彈:南部經濟越騰飛,北部就越失落,這會讓內部矛盾越積越重,親美的紅利變成社會分裂的催化劑。
接下來,這種分裂風險不光是眼前問題,而是重現了歷史上的南北分裂危機。
中國的韁繩,時松時緊
在這樣的背景下,河內焦慮的目光,時時刻刻都在望向北方。那么中方會如何看待這一切?
事實上,問題的根源北京當然早就看在了眼里。但中國采取的策略,并非簡單粗暴的干涉,而是一種更具智慧的“圍而不打”。
因為一個分裂動蕩、徹底倒向美國的越南,對中國而言是場噩夢。那意味著難民潮的風險,以及美國勢力直接抵近國境線。所以,中國的目標不是讓越南這匹馬翻車,而是要牢牢握住韁繩,讓它在可控的軌道上奔跑。
所以,當越南的親美心跳過速時,北京無需大動干戈。它只需稍微調整一下“技術參數”:比如,讓滿載著越南南方火龍果和海鮮的貨車,在邊境口岸多“檢疫”幾天。
這輕輕一捏,就能精準地作用于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南方經濟。南方的出口商會叫苦,經濟脈搏會放緩,壓力最終會傳導至河內,迫使越南高層重新評估自己的外交站位。
這是一種敲打,也是一種提醒:誰才是那個搬不走的鄰居。
走在鋼絲上的國家
最終,越南發現自己正行走在中美兩大節拍器之間的一根鋼絲上。
左手,是美國遞來的經濟橄欖枝和戰略許諾。右手,是必須時刻保持暢通的北方鄰居高層熱線。
這種拉扯,讓越南的內部分裂日益具象化。一條旨在縫合國家、連接河內與胡志明市的南北高鐵,在圖紙上爭論了23年,至今仍前途未卜。
一項可能將經濟特區長期出租給外資的法案,在南方被指為“賣國”,觸發了席卷全國的抗議。
南方的商界精英,開始用腳投票,悄悄將資本轉移出境。南方的青年,則繞過河內,更熱衷于直接與美韓的企業和大學建立聯系。
這根鋼絲,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連著未來。而越南,就在這搖晃的平衡中,試圖為自己兩種截然不同的心跳,找到同一個節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