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線成了“生物墳場”,人們開始害怕吃魚
南澳,曾是漁民賴以生存的富饒海域,如今卻仿佛變成了“死海”。
從三月起,一場罕見的毒藻災害開始在這里蔓延,仿佛一團綠色瘟疫,籠罩著海灣與港口。
這種名為藻華的現象,本是一種自然過程,但當規模膨脹至覆蓋“袋鼠島”大小時,一切就不再只是生態“現象”,而是一場生態災難。
剛開始只是居民反映空氣中有刺激性氣味,有人出現咳嗽、喉嚨不適,后來事態一路升級,沿岸不斷有死魚、死鯊魚、甚至死去的海豚被沖上沙灘,畫面觸目驚心,仿佛末日來臨。
在維克多港打漁超過三十年的Rod Ness一語道出漁民的恐懼:“我們不是怕沒魚,而是怕沒人敢吃魚。”
他說自己經營的鮮魚店過去三周營業額暴跌七成,顧客用腳投票,寧愿空手離開也不肯買一尾帶著“毒海”陰影的魚。
更棘手的是,這場災難看不到盡頭。原本人們指望冬季的風暴能沖散藻華,結果風沒帶來清理,反而把藻華推得更深,如今已經逼近阿德萊德市區的沙灘。
毒素沒有遠離,只是換了個方向重新襲來。Ness一臉沮喪:“它已經牢牢占據了這一片水域,光靠天氣已經救不了我們了。”
漁民壓力山大,政府反應遲緩引發眾怒
生態危機逐漸演變成經濟危機,再進一步,就是政治危機。這不僅是南澳漁業的問題,更是全澳環境管理與災難響應的嚴峻考驗。
然而,漁民等來的不是支援,而是一盆冷水。有科學家曾向聯邦政府申請專款用于毒藻研究和災害控制,卻被拒之門外。
綠黨議員Sarah Hanson-Young在國會上公開抨擊:“如果這些死魚每天沖到的是悉尼的邦迪海灘或者墨爾本的圣基爾達,那全澳媒體早炸了!”她怒斥政府的冷漠,認為對偏遠州份的生態災難反應遲鈍,是對區域不公的放任。
聯邦政府至今不肯將此事正式列為“國家級災難”。面對記者質問,氣候變化部長Chris Bowen只是模糊回應稱“還未接到正式請求,會與地方政府合作”。這樣的說辭無法安撫漁民的焦慮,也擋不住災難的腳步。
Rod Ness怒火中燒:“我們不是要政府同情,而是要他們動起來。再拖下去,這片海可能就真的完了。”甚至連州政府都表態稱,若聯邦再不出手,他們將被迫公開施壓,要求中央重新審視災難評級。
藻華是否會在下一個風季消散,沒人敢打包票。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次生態危機不僅僅是一次氣候現象那么簡單,而是澳洲沿海生活模式的一次深度沖擊。
這不是某一個州的困局,而是全澳海岸線的一次預警信號。如果還不把它當回事,下一次說不定就輪到東部大城市的海灘淪陷。
對生態的遲鈍回應,最終會變成社會的巨大代價。聯邦是否會醒悟?答案或許埋在下一次浪潮里。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更多新聞熱點追蹤
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