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甘斯克丟了,西方破防了
俄羅斯宣布完全控制盧甘斯克州,全境。烏克蘭丟了一塊實打實的地盤,西方卻先急了。
有媒體直接用了“屠殺”這個詞形容俄軍的勝利,有人痛罵“這是人道主義災難”。聽起來挺義正詞嚴,但仔細一看,不痛的不是道義,而是自己下注的局正在爛尾。
這次拿下盧甘斯克,俄羅斯打的是一場體系戰:正面壓制、火力傾瀉、電子戰同步推進,再加上無人機巡航獵殺美制艾布拉姆斯坦克,整個過程高效、冰冷。俄國防部宣稱,26輛美援M1A1坦克被摧毀,八成以上損失,靠的就是“無人機+反坦克導彈”組合拳。
但真正令基輔情緒崩盤的,還不是戰損本身,而是背后的戰略資源流失。
6月下旬,俄軍拿下頓涅茨克南部的舍甫琴科鋰礦區——這可不是普通礦區,而是烏克蘭手中最大的新興戰略資源之一,控制這片1400萬噸儲量的鋰礦,等于直接掐住了烏克蘭新能源產業的命門。它原本是西方資本進入烏克蘭能源市場的跳板,現在變成了俄羅斯的壓艙石。
西方當然惱火,不只是“烏克蘭輸了”,而是自己的地緣布局,開始被俄羅斯一刀一刀地削薄。
戰爭打到2025,打掉的不是信心,是信任
三年前,西方擲地有聲地站在烏克蘭背后:武器、資金、輿論、技術情報全方位加碼,打得不順,就加碼再加碼。可今天,烏克蘭發現——援助還在,節奏卻亂了。
2025年上半年,特朗普政府中止對烏克蘭的大額援助,轉而要求“換資源”:礦產、土地、戰略資產必須捆綁回報。援助成了債務條款,烏克蘭政府一邊接錢一邊在國會里解釋為什么美國突然變了臉。
歐盟動作更小心翼翼,德國承諾的200億歐元看上去體面,但分攤到各成員國后,落到前線的武器裝備多是庫存產品或二手貨。波蘭甚至已經開始公開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擔心戰爭外溢和移民潮沖擊本國經濟。
看似依然“全力聲援”,實則是支援在縮水,態度在后撤。
輿論上的憤怒,是掩飾現實的無力
控制盧甘斯克后,俄羅斯在戰場上的“加速前進”已成趨勢,下一步是穩固頓巴斯全域,再次回推哈爾科夫和扎波羅熱。而西方媒體在這個節骨眼上密集放風,渲染俄軍“屠村”“大規模殺傷”,目的只有一個:制造道義優勢,堵國內反戰情緒,順便繼續綁住歐盟議會和美眾院的預算。
俄羅斯對此早已反應激烈,近期封殺數家西方駐俄記者和輿論平臺,等于是公開撕破“輿論攻防戰”的最后一點遮羞布。戰場打不過,媒體場就別想再“單方面獲勝”。
諷刺的是,一邊是西方媒體聲嘶力竭地批判俄羅斯“暴行”,一邊是特朗普政府默默提交法案:烏克蘭未來的礦業收益,需部分作為美方援助回報歸還。所謂正義,不過是談判桌上的牌。
烏克蘭開始明白:這一局,本來就不是為自己打的
西方一直說援助是“保衛民主”,但烏克蘭越來越像是個測試平臺——測試俄軍戰術升級的承受力、測試北約裝備實戰效果、測試媒體戰動員能量。一旦實驗成本過高,主導者就有權利撤出,而烏克蘭只有繼續硬撐。
俄軍的打法也在變,越來越系統化:電子戰壓制、衛星引導、無人集群配合炮火火力覆蓋,逐步取代早期的人海推進和重裝集團突擊。這不是“回到冷戰”,而是新型熱戰的前哨測試。烏克蘭的戰場,正逐漸演變為大國戰略碰撞的“參數實驗室”。
對比2022年的“閃電戰”失利和2023年的膠著狀態,俄軍這次明顯是有節奏、有備而來。不是要靠一天拿下基輔,而是靠三年磨穿東部防線。一步一步,拿地盤、封補給、控資源,最后逼談判。
殘局才剛剛開始
俄烏戰爭并未收尾,但已經進入收網階段。
俄羅斯這邊,不再追求“閃電勝利”,而是把戰線穩扎穩打地推進,一個州接一個州地實控,一個礦區接一個礦區地吞并。直到西方徹底疲軟,或烏克蘭無力招架。
西方媒體越是批評“屠殺”,越暴露出它們對這一局勢早已無計可施。所謂“人道主義憤怒”,終究只是空頭支票。對烏克蘭而言,真正的災難不是盧甘斯克丟了,而是再也沒人真把它當“盟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