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歲的劉女士握著話筒的手在顫抖,電話那頭傳來孫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奶奶救救我!我知道錯了……別告訴媽媽,講了我就跳樓!”
老人心都要碎了。她怎么也沒想到,這個和孫子一模一樣的聲音,竟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當她將東拼西湊的兩萬元現金交給“同學爸爸”后,才驚覺自己掉進了AI詐騙的深淵。
真假難辨的“親人來電”,老人成主要目標。
2025年4月一個平常的下午,湖北黃石農村劉女士家座機突然響起。電話那頭自稱是她的孫子,聲音里帶著哭腔:“我在超市不小心推倒別人,對方頭破了……要賠2萬塊私了!”
緊接著第二通電話更讓老人揪心——“孫子”在電話里崩潰大哭,反復哀求:“千萬別告訴媽媽!”慌亂中,老人湊足2萬元現金。當詢問具體派出所地址時,對方卻突然掛斷。
隨后“孫子”指示:“同學的爸爸會來拿錢”。在約定地點,一名戴口罩男子出現,撥通電話遞給劉女士。聽筒里再次傳來“孫子”熟悉的聲音:“奶奶,給錢吧。”她毫不猶豫交出了積蓄。
直到親孫子回家,這場騙局才被戳穿。老人報警后才得知,當地已連續發生兩起同類案件,騙子專挑老年人下手,利用座機通話不易查證的特點實施詐騙。
AI詐騙黑產鏈浮出水面,技術竟成犯罪工具。
警方抓獲取款人張某后,一條完整犯罪鏈條逐漸清晰:張某通過網絡看到“日賺千元”的兼職信息,任務竟是上門收取詐騙資金。而更令人震驚的是背后的聲音偽造技術。
“騙子曾多次撥打我家座機,接通后卻不說話。”劉女士回憶道。警方分析,這正是犯罪分子在采集聲音樣本。通過截取有效音頻片段,利用AI聲音克隆技術合成出逼真的親人聲線。
“AI換臉”攻破電話卡防線,百張黑卡流入黑市。
當AI詐騙在湖北肆虐時,300公里外的襄陽警方破獲另一起技術犯罪案件。犯罪團伙竟用AI換臉技術突破電話卡實名認證防線!
該團伙分工嚴密:有人非法獲取公民身份證照片,有人負責采購未激活電話卡。最關鍵一步是技術組——他們將靜態照片制作成動態人臉視頻,騙過人臉識別系統完成激活。
這些“洗白”的電話卡以每張200元價格賣給詐騙團伙。警方查獲時,已有200余張黑卡流入市場,涉及全國詐騙案50余起。山西一位七旬老人因此被騙走60萬元養老錢。
線上認證還安全嗎?專家揭露殘酷真相。
當AI能完美模仿人臉和聲音,我們習以為常的“身份證+刷臉”還安全嗎?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電話卡激活普遍采用線上人臉識別認證。但專家直言:沒有永遠安全的系統。
“人臉識別技術才發展幾年,每次更新都可能產生新漏洞。”對外經貿大學許可教授點出殘酷現實,“網絡安全是場永恒博弈,魔高一尺時,道必須高一丈。”
用AI對抗AI,安全防線正在升級。
面對技術濫用,監管重拳已經落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 明確運營商需落實實名制。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今年6月正式實施,嚴格規范技術應用。更令人振奮的是,AI反制技術已投入實戰。行業前沿的防偽系統通過熱力圖分析、微表情捕捉等技術,對偽造視頻的識別準確率超95%。
“最新手機已具備視頻通話防偽功能。”網絡安全專家何延哲透露,“用AI對抗AI,是當前最有效的防御策略。”
普通人必學的防騙指南。
在技術護盾完善之前,每個人都是防騙第一道防線:
接到借錢電話,故意問些只有真親人知道的事(如童年寵物名字、某次家庭旅行細節);立即掛斷并用手機回撥本人確認,AI詐騙通常無法實時對話;電話卡、銀行卡等業務盡量在柜臺辦理,避開線上人臉識別風險;不在社交平臺發原聲視頻,快遞單涂抹個人信息;給父母手機裝國家反詐中心APP,設置境外來電屏蔽。
當技術成為雙刃劍,我們既要擁抱它帶來的便利,更要看清暗處的鋒芒。太原老人60萬積蓄消失的教訓告訴我們:一次輕信,可能耗盡半生積蓄。
技術本身無善惡,人心才有明暗。在這場AI攻防戰中,警惕是永不掉線的防火墻。你教會家中老人識別AI詐騙的方法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