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評論是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導語:
在地緣格局日趨復雜、全球博弈愈加激烈的當下,政策制定越來越依賴深度分析與前瞻判斷。本欄目精選全球具有影響力智庫的近期觀點,內容涵蓋國際經濟貿易、大國博弈、技術競爭、教育轉型、地緣政治及多邊機制等議題,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周內全球智庫動態與趨勢洞察。
俄羅斯智庫:外部因素可能對中俄經濟關系產生日益顯著的影響
7月4日,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RIAC)研究員Ivan Timofeev發文指出,目前俄中經濟關系仍維持在高位。在西方制裁的背景下,中國已成為俄羅斯工業品和消費品的最重要替代來源。
但同時,文章也指出,外部政治因素正對中俄經濟關系產生日益顯著的影響。當前,俄烏和平談判陷入僵局,若談判失敗,美國可能進一步擴大制裁名單,將更多與俄羅斯有合作的中國企業列入其中。此外,在中美貿易談判中,美國可能要求中國增加對美能源采購,從而對俄羅斯石油出口構成壓力。另外,進一步金融制裁以及二級制裁,也會使中俄之間的貿易支付變得極為困難。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正在推動新一輪制裁。參議員Lindsey Graham等人提出法案,擬授權行政部門對從俄羅斯進口原材料的國家征收高達500%的關稅,這一舉措可能對中俄經貿聯系帶來挑戰。
文章鏈接:
英國智庫:英國必須為一個由中國力量塑造的世界做好準備
7月2日,英國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高級研究員William Matthews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當前英國對華政策在“強調經濟機會的鴿派”與“強調國家安全的鷹派”之間反復搖擺,缺乏整體戰略協調性。需要系統性地評估中國對英國經濟的影響,涵蓋投資結構、企業控制權、關鍵供應鏈依賴等多個方面。在此基礎上,圍繞國家利益制定具體的政策回應。
在若干關鍵戰略性行業——如新能源、電動汽車以及稀土加工等領域,中國已建立起壓倒性優勢;而在其他技術前沿領域,中國也憑借強大的國家資源配置能力、全球制造網絡以及迅速增長的創新實力,快速縮小與西方的差距。這對英國維持全球競爭力、保護本土就業以及獲取關鍵科技資源構成了長期挑戰。
因此,文章呼吁英國必須構建一套面向未來的產業戰略,充分考慮中國在全球體系中的結構性地位,而非繼續被動適應。
文章鏈接:
美國智庫:中美在AGI領域的合作失敗可能引發新型冷戰
7月2日,蘭德公司副總裁Barrr Pavel等發布報告指出,通用人工智能(AGI)將深刻重塑全球地緣政治格局。AGI的出現可能在現有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之間催生出前所未有的互動模式。
報告強調,AGI開發的“集中化程度”是影響未來世界秩序走向的重要變量之一。如果AGI的開發由少數擁有技術、資金與制度優勢的國家或科技巨頭主導,現有強國將進一步鞏固其主導地位;反之,若開發路徑趨于去中心化,使得AGI能力廣泛擴散,雖然可能賦權更多行為體,尤其是非國家力量,但也會顯著增加系統失控、濫用與沖突的風險。這種集中化程度不僅取決于技術能力,還受到出口管制、科研資金配置、國際合作機制與治理規則等政策工具的深刻影響。
在中美競爭的格局下,兩國的互動模式——無論是合作、競爭還是對抗——都將對AGI的開發進程、擴散路徑與治理結構產生深遠影響。如果中美未能實現有效合作,不僅可能引發技術軍備競賽,還可能演化為一種新型冷戰。更極端的情境則可能是美國寧愿承擔重大軍事風險,也要阻止中國開發具有潛在變革性意義的技術。
文章鏈接:
法國智庫:美元貶值將加速全球貨幣體系分裂
7月1日,法國外交與戰略研究所(IRIS)研究員Pierre Defraigne在評論文章中指出,過去一年美元的持續貶值,實際上符合特朗普政府雄心勃勃的經濟戰略目標,即同時實現貿易盈余與金融盈余。
他分析稱,特朗普推動的“雙重盈余”戰略意味著美國需要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強出口競爭力,同時又希望繼續維持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主導地位。這種矛盾性的政策路徑長期來看卻可能削弱全球對美元體系的信任。
文章特別指出,這種趨勢正帶來一個深層的風險,即全球貨幣體系正面臨加速分裂的危險。一方面,貨幣使用開始呈現出按地緣政治陣營劃分的“集團化”趨勢;另一方面,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私營數字貨幣正對法定貨幣構成挑戰,而當前國際體系尚未建立起應對這一變局的有效機制。
文章鏈接:
美國智庫:加強對美國創新與合作局的支持(TIP),加快美國技術轉化
6月30日,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發布了由該機構主席Robert D. Atkinson與研究助理Meghan Ostertag共同撰寫的報告。報告指出,美國正面臨來自中國在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的迅速追趕。而長期以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主要聚焦于基礎研究的推動,但在研究成果向技術與產業轉化方面支持不足。為應對這一短板,NSF于2022年設立了技術創新與合作局(TIP),旨在推動用途導向型和轉化型研究。該局目前已在資金支持有限的情況下,在前沿技術商業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顯示出其在重塑美國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價值。
報告呼吁,美國國會應立即將TIP的撥款提高至10億美元以上,進一步發揮TIP在國家技術競爭中的作用,避免美國在與中國的科技博弈中陷入戰略劣勢。
文章鏈接:
美國智庫:中美教育體系的傳統優勢和短板正被AI重塑
6月30日,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發表了由錫拉丘茲大學兼職教授Ying Lin與布魯金斯學會非駐地高級研究員、錫拉丘茲大學社會學教授Yingyi Ma共同撰寫的文章。文章指出,在人工智能(AI)的推動下,中美教育體系的傳統優勢與短板正在被重新定義。中國教育體制集中、高效,基礎能力扎實,尤其在標準化測試和STEM教育方面具備全球競爭力;但其短板在于缺乏探索性思維、跨學科整合能力以及學生的主動性。而美國教育體系雖存在分散、資源不均等問題,數理教育相對薄弱,卻因注重批判性思維、個性表達和人文通識教育,在AI時代展現出突出的潛力和戰略優勢。
布魯金斯學會技術創新中心(CTI)主任Nicol Turner Lee則指出,在中美AI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美國若希望保持領先地位,關鍵在于加強對私營部門的支持,并重建政府、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的合作機制。然而,特朗普政府時期的政策削弱了這一合作基礎——包括削減國家科研資金、限制國際人才流入,以及打擊高校研究能力——使美國在AI領域面臨“研究三角”瓦解與人才流失的雙重危機。
相比之下,中國正積極吸引全球AI人才、推進高校建設,打造更具優勢的國家主導型戰略。文章警示,如果美國不及時調整政策,其在未來五年內在AI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可能被中國超越。
文章鏈接:
歐洲智庫:加強北約的“歐洲支柱”
6月27日,歐盟安全研究所(EUISS)副總裁路易吉·斯卡齊耶里(Luigi Scazzieri)在其評論文章中指出,在2025年北約峰會之后,歐洲國家應認真思考如何構建北約的“歐洲支柱”,應對美國可能減少駐歐部隊的風險。文章認為,歐洲當前面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切實增強自身的軍事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復制美國的指揮與控制體系。
文章指出,歐洲可以通過加強軍民兩用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成員國在軍事裝備開發與采購方面的協作,以及支持本地國防工業擴大產能與促進創新,來提升整體安全能力。長遠來看,這些舉措將為打造一個更為強大、具有戰略自主性的北約“歐洲支柱”,以及鞏固跨大西洋聯盟奠定基礎。
文章鏈接:
印度智庫:印度如何應對在印度洋的“中國挑戰”
6月27日,印度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ORF)的Harsh?V.?Pant與Sayantan?Haldar發文指出,中國正加深與印度洋沿岸國家的政治與經濟聯系,引發印度對該地區安全前景的高度警覺。中印之間圍繞印度洋主導權的競爭,正在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全球公共產品提供、海洋安全能力建設等多個領域展開。
面對中國帶來的挑戰,印度采取了三項值得關注的策略。首先,印度將自身定位為印度洋地區“第一反應者”和“首選安全伙伴”,積極推動區域海洋安全合作。其次,印度倡導“印度洋身份”作為區域合作的核心理念,借助“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IORA)等合作機制,削弱中國在該地區的正當性。第三,印度正加大對本國海軍力量的投資與現代化建設,持續提升其海上作戰與威懾能力。
總體而言,中國正通過軟性滲透與制度塑造,試圖重塑地區秩序;而印度則憑借其區位優勢,力圖在制度、安全與能力三個層面抵消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文章鏈接:
美國智庫:金磚國家需要克服內部分歧
6月26日,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成員Mariel Ferragamo發文指出,金磚國家在2024年擴容后,對全球經濟格局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但與此同時,該組織在是否繼續擴容、是否推進“去美元化”以及是否創建共同貨幣等關鍵議題上,仍存在內部分歧。此外,新成員國之間如沙特與伊朗、埃及與埃塞俄比亞原本就存在地緣矛盾,也可能將外部沖突帶入金磚機制內部。
文章還指出,金磚國家正試圖通過新開發銀行(NDB)和應急儲備安排(CRA)來重塑全球金融體系,但從目前來看,其規模、執行效率以及環境與社會標準尚難與現有的西方主導體系相抗衡。
在全球秩序加速重構的背景下,金磚國家如何應對上述挑戰,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能否在全球舞臺上發出更加統一且有力的聲音。
文章鏈接:
德國智庫:歐洲可學習日本在東南亞制衡中國的策略
6月25日,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SWP)發布了由該所亞洲研究部門副主管Alexandra Sakaki撰寫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面對中國影響力的上升與大國競爭的加劇,日本正致力于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
東京在推動和支持共同規則、標準及國際法方面已展現出相當的能力。例如,在經濟領域,日本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基礎設施融資方面,日本提出了基建投資共同標準提案,該提案的原則在日本擔任七國集團(G7)和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期間得到了倡導。
此外,自2012年以來,日本持續加大對南海爭端相關國家(包括菲律賓和越南)的支持,協助其提升海上和海岸警衛隊的能力。尤其是在菲律賓與中國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的背景下,東京與馬尼拉在雙邊、三邊(與美國)以及四邊(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層面的安全政策合作均取得了顯著進展。
此外,作為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盟友之一,日本在美東南亞關系緊張時期承擔起“緩沖角色”,降低了部分國家脫離以美國為中心的安全架構的風險。
文章鏈接:
加拿大智庫:俄羅斯–朝鮮“軸心”正成為全球新興威脅
6月25日,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Ankit Panda在加拿大智庫Macdonald–Laurier Institute官網上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俄朝日益緊密的關系正成為全球安全格局中的重大隱憂。俄朝合作不僅涵蓋人力支援層面,還可能延伸至防空系統、電子戰和情報技術,從而顯著提升朝鮮的常規軍事能力。值得關注的是,雙方在核能領域的合作也展現出一定潛力,尤其在核武器設計與核反應堆研究方面。
然而,文章同時指出,俄朝聯盟仍存在邊界。朝鮮歷來對大國保持警惕,而中國對朝鮮核擴散問題有“紅線”,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俄朝核合作的深度。若俄烏戰爭在2025年出現和解跡象,俄羅斯可能減少對朝鮮的技術讓渡。
盡管如此,朝鮮通過參戰和公開“站隊”的方式,成功提升了其國際能見度。未來,甚至可能以“共同交戰國”的身份參與歐洲的多邊安全談判,進一步塑造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
文章鏈接:
美國智庫:李在明政府正面臨四大考驗
6月25日,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Chung MinLee發文指出,韓國總統李在明在順利執政后,正面臨四大關鍵挑戰:其一是如何保持克制、避免政治清算,推動司法改革而非走向權力濫用;其二是平衡社會福利擴張與對企業友好的政策環境,激活經濟增長與科技創新;其三是應對朝鮮核武升級,實現南北關系突破;其四是能否維持執政聯盟在2026地方選舉和2028國會選舉中的優勢,從而推動長期制度改革。
與2017年文在寅就任時相比,當前全球安全與經濟環境已截然不同。若李在明能促使韓美同盟升級為涵蓋經濟與科技合作的全面聯盟,并以更現實的方式應對朝核威脅,他可能成為近30年來最成功的總統之一。
文章鏈接:
內容整理|周浩鍇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