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馬仕錦 記者 李楠)6—7月,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運河星聚同心脈,云舸載道石榴紅”社會實踐團奔赴揚州,開展大運河揚州段文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調查研究。這支由8名師生組成的隊伍,以運河為軸串聯起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揚州非遺珍寶館、理發術博物館、昌耀國樂學校等文化明珠,更將實踐成果輻射至省級文化舞臺,繪就出一幅青年傳承中華文脈的生動畫卷。
在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總部,秘書長鄧清為曉莊學子專設投稿專欄,架起青年對話全球運河城市的橋梁。非遺珍寶館內,唐迺揚的琴韻清音與曹國培的金銀鏨刻,詮釋著“一生擇一事”的匠人精神。理發術博物館的繩拉風扇“吱呀”聲里,藏著“服務南北客商,促進民族交融”的共同體記憶。昌耀國樂學校的多民族樂章,更在耿堃校長的二胡弦鳴中,奏響民族團結的動人和聲。
團隊行程跨越126公里,考察33處大運河文化基地,搜集圖畫等資料5萬余件,累計采集14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資料和口述史,形成《大運河文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揚州實踐研究》報告。從古琴大師“琴以載道”的哲思,到金銀細工“恒心做事”的箴言,從理發刀承載的交往史,到民族樂音編織的認同紐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共同體意識深植青年心田。
團隊成員積極投身大運河文化講解志愿服務,參加了由江蘇省文化產業協會、河海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千年尋跡——江蘇大運河文化展暨科普研學活動”。面對政府、社會、學校多元群體,學子們以專業講解開展服務7場,受眾超2000人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