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道,當地時間7月4日,正在訪問歐洲的王毅外長,來到了這次歐洲行的最后一站法國。在政治、軍事等多個領域,法國在歐盟內部都是“領頭羊”的存在,所以搞好中法關系,不僅能給兩國以及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且還能夠推動中歐關系向好發展。
正是基于這一層面的考量,中方這些來年對馬克龍政府可謂是給足了面子。這次與法外長巴羅舉行會談期間,王毅外長稱中法都是獨立自主的大國,應當再次承擔起時代的使命。也就是說,在中方眼中的世界多極化的秩序里,一直都有法國的一席之地,將法國視為多極化世界的一極。
此外,對中法之間的合作,王毅外長也提出了諸多期望。王毅外長表示,中法應當持續深化在核能等傳統領域的合作,要拓展在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合作,中方支持本國企業赴法投資,愿意通過友好協商來解決白蘭地等雙邊經貿摩擦,也希望法方為中企提供一個可預期、公開透明的營商環境。對于中方的期待,法總統馬克龍和外長巴羅都給出了積極回應,表態將與中方加強戰略溝通。
然而中法剛剛談妥,法國方面就有人跳出來,給中法關系制造不愉快。據觀察者網報道,當地時間7月5日,也就是王毅外長與馬克龍以及巴羅會談的第二天,法國財長隆巴爾在出席一場經濟會議時表示,僅僅是在汽車和鋼鐵領域對華加強貿易壁壘還不夠,歐洲應該采取更多行動,更廣泛的針對中國產品,才能夠確保歐洲工業不會遭到扼殺。
其實類似的聲音,在歐洲內部由來已久。尤其是在特朗普上臺后,更是甚囂塵上。在部分歐洲政客看來,特朗普對華發動貿易戰的做法,將沖擊全球經貿格局,大量中國產品在無法順利進入美國市場后,會將目標鎖定在歐洲市場。由于中國產品物美價廉,歐洲本土產品缺乏競爭力,所以歐洲如臨大敵。為了找借口高筑對華貿易壁壘,便大肆炒作“中國產能過剩”。
這樣的聲音,既不符合中歐的合作精神,同時也與客觀事實不符。以中歐圍繞電動汽車的貿易摩擦為例,明明是歐洲自己的政策跟不上產業發展的大勢,歐盟卻將鍋扣在了中方頭上,計劃通過大幅加征關稅的方式,遏阻中國電動汽車流入歐洲市場,并逼迫中企赴歐投資。在這件事上,歐盟不僅不找自身的原因,而且還將歐盟的產業利益凌駕于中企的合法權益之上。
事實上,在中歐經貿事宜上,歐洲向來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中國電動汽車涌入歐洲市場,在他們眼里就是損害了歐洲的汽車工業,中國稀土供應量減少,在他們眼中也是損害了歐洲的產業利益。可見,根本不是所謂的“產能過剩”,而是歐盟完全只顧自身需求。
而這其中,尤以法國最甚。當初歐委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背后主要就是法國在推動。這次法國財長隆巴爾又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論”,并非只是想要“保護本國工業”,還有著政治目的。法國其實一直都自視甚高,自認為是歐洲“話事人”,因此經常對華展現強硬立場,試圖鞏固自身在歐洲內部的地位。但這一做法,無疑是極其短時的,一時的政治炒作破壞的可是長久的經貿合作氛圍。馬克龍不能一邊從中方手上拿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轉身又要對華示強,撈取政治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